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我院《深度学习》课程考核改革试点项目立项

近日,我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深度学习》课程考核改革正式实施。该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图: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据悉,该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内容优化。针对深度学习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应用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更新和优化,增加了更多实践案例和应用场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深度学习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考核方式创新。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深度学习课程的要求,因此,该课程采用了多种考核方式,包括实验报告、项目实践、论文阅读和讨论等,旨在更好地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改进。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深度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四、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更好地保证课程教学质量,该课程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了一批具有深度学习领域研究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和教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和指导。 该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学生们表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他们更好地掌握了深度学习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们表示,该课程考核改革的实施,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未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继续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培养服务,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进课程考核改革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语音数据处理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校不断推进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的改革,着力打造“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办学理念。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语音数据处理》获批进行课程改革试点项目。 《语音数据处理》课程在课程考核改革中,始终坚持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课程考核体系,以考促教,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聚焦于丰富考核形式、合理成绩构成、完善考核内容等方面进行尝试,有效避免以往学生突击复习参加考试的现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程修读过程中“真学、真想、真领会”。 为解决以往课程考核多为结果性考核,过程考核欠缺的问题,《语音数据处理》课程团队将课程考核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严格管理学生学习过程,过程考核包括随堂问答、师生角色互换、课后作业、阶段性考核和成果考试,阶段性考核以单元测验的形式开展,重点考查学生对单元重要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成果考核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针对课程与生产实践紧密联系的特性,课程团队还提出期末成果考核,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将学生的平时学习积累进行综合,迁移到实践应用中,将实践成果设置为考核重点项,鼓励学生多思多想,将课程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创造社会价值。 课程考核改革克服了考核内容片面化、考核形式单一化、成绩评定简单化等问题,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考察模式,完善实践性课程《语音数据处理》的考核制度建设,促进学校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课程成绩构成中强调过程考核,成绩构成比例为3:3:4,其中平时训练点比30%,阶段性作品为30%,实践作品为40%。创新的课程考核方案改变了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了试题开放性;过程考核比例的提升,让“临时抱佛脚”不再可行,学生学习积极性显著提升,真正忙了起来。 持续推进课程考核改革,继续完善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根据课程特点,科学确定考核比重,全面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持续做细、做实课程考核的教育引导与管理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造更好的环境。

项目实战,体验AI---语音数据处理课程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三亚学院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数字化课程建设力度,提升课程质量,三亚学院启动第三批数字化课程建设工作。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语音数据处理》获批进行数字化课程建设。      《语音数据处理》课程要求建设内容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满意度。强化能力产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专业实践与课堂教学深度结合。       人类语音的研究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声学、听觉、信号处理、语音语言学、生理学、认知科学、统计学、机器学习等众多领域。语音处理主要针对人类的语音作为研究载体,除此之外,对声音的研究非常广泛,比如环境声、音乐等,统称为听觉(音频)信息处理。      本课程通过智能语音交互的应用场景,讲授关于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语音合成、交互设计,行为分析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过程、技术现状和未来趋势;重点进行语音数据的处理、智能语音项目建设;同时也通过丰富的案例介绍了智语音交互的应用落地场景。 基本课程实战建设思路如图所示    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模式,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形式注重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结合,构建案例述理论,项目训能力的实战型教学模式,开辟智能教育新途径,   基于《语音数据处理》这门课程重实践能力的特点,课程建设主要集中探讨互动式教学、赛教融合、项目实训、创新应用四个方面的设计,期望在知识传递时实现思维性创新,在项目实战中实现生产性创新。

2023 全国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教学高峰论坛成功举办,探讨未来教学趋势

      2023年4月1日至4月2日,一场关于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论坛在武汉华天大酒店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计算机课程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未来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次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承办,旨在促进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我校教师江荣旺老师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本次论坛上,与会专家们就如何提高计算机类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专家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传统的计算机类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并结合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设置。        此外,专家们还就如何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推动在线教育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在线教育已经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趋势,应该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体验。      本次论坛还邀请了多位企业代表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了企业对于计算机类课程人才需求的看法和建议。与会专家们表示,企业是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的重要合作伙伴,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实际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更新。     本次论坛为广大从事计算机类课程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探讨的平台,促进了计算机类课程教育的创新与发展。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未来计算机类课程教育将会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更加符合个人发展需要。

聚焦课堂,深化改革---Python课程建设

   为实现“高品质高活力”课程建设,三亚学院推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提出线上线下共同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专业核心素养,全力推进教学改革走深走实。智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Python程序设计,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重点夯实学生的编程基础,为后续专业核心课提供坚实基础。    Python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在课程建设中立足于实践探索,优化了课程案例,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知识传递如何保证高效性,知识应用如何对应能力培训,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执念。寓知识于案例,潜移默认提升能力,是《Python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基本理念。教学团队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进行案例设计,力求脱离枯燥的纯理论讲解,在案例分析与求解过程中学习知识点。知识与能力对应图如下: 教学设计中对于理论部分进行形象比喻,使的抽象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案例实践中采用引导式,让学生讨论参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计算思给,达到工程能力的提升目标。教学设计如图 基于《Python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这门课程重实践能力的特点,课程建设主要集中探讨混合式教学、赛教融合、项目实训、创新应用四个方面的设计,期望在知识传递时实现思维性创新,在项目实战中实现生产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