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高校毕业生 一大拨就业信息请查收

  5月9日,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   就业促进周期间,教育部将依托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陆续推出系列“24365校园招聘服务”线上专场招聘活动30余场、提供岗位超过80万个,其中教育部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将会同相关行业协会举办材料化工、能源动力、建筑地产等行业企业专场招聘10场。各地将广泛汇集地方资源,举办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   就业促进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为主题,在河南郑州设主会场,在北京、吉林、山东、重庆、云南设5个分会场。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启动。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同步开展区域性专场招聘会、人才供需对接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活动,预计为毕业生提供超过60多万个岗位。   与此同时,教育部从今年5月到8月中旬,还将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系列活动,多措并举促进2022届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百日冲刺”系列活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为主题,主要通过持续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挖潜创新拓展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精心护航毕业生求职之路,全力确保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大局稳定。   “百日冲刺”期间,教育部会同各地各高校和12家社会招聘机构,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教育部19个分行业就指委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广泛汇集行业资源,举办系列分行业专场招聘会。各地广泛汇集地方资源,举办系列区域性、行业性、联盟性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各高校持续举办线上或线下校园招聘活动,确保各类招聘活动不断线。   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高校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同时,深入企业开展社会需求、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积极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启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行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各地各高校主动为企业进校招聘创造有利条件,邀请企业进校举行线下或线上专场招聘会。开展“中小企业人才供需网络对接大会”,积极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做好服务,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行动。播出系列“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各地各高校组织开展“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就业指导,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   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行动。各地各高校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毕业生重点群体,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展重点帮扶。启动实施2022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就业重点群体开展就业能力培训。开展“高职扩招毕业生就业服务行动”,实施有针对性的帮扶举措。各高校至少为每一名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精准推送3个以上岗位,力争帮助他们尽早实现就业。

【就业指导】“想全做实”力大学生如果参与

        过完春节,务工就业又摆上了日程。国家乡村振兴局最近表示,2022年,要确保全年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这一就业规模比去年有所增加,任务重大而艰巨。加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是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就业帮扶的办法和举措上要想周全,在实施和行动上务求扎实有效。         一是通过发展产业促进就业。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更加有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培育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要突出抓好消费帮扶工作,通过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地里长的、家里养的都进入了盛产期,要通过消费帮扶,使他们的收成变成收入,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外出务工和就地就近就业“双轮驱动”,打通外出务工大循环,畅通就近就地就业微循环。外出务工主要是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点对点帮扶的措施帮助务工增收。就近就地就业主要是通过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公益岗位等渠道,使一部分脱贫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一方面,落实新确定的东西部协作结对关系,调整完善对口劳务协作机制。促进人岗精准匹配,优先帮助有意愿的脱贫人口外出务工。对已经外出的脱贫人口,鼓励引导企业优先留用,为失业的脱贫人口优先提供转岗服务,全力以赴帮助脱贫人口稳在企业、稳在当地。         另一方面,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工返乡入乡创业,带动一批脱贫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农民工在东部地区打工积累了资金,也有了一定的人脉和经验,开阔了眼界,可以回来返乡创业,带动当地老乡实现就业增收。也可考虑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的企业、组织外出务工的中介机构、实现就业创业的脱贫人口给予补贴,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是通过创新创业促进就业。广大农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发展潜力巨大,有许多增收致富的渠道和机遇,是创新创业的新天地。要不断改善农村创新创业的生态,鼓励能力强、有经营头脑、有创业意愿的脱贫人口通过创业增加脱贫人口就业。突出抓好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育,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的培育,促进乡村创业,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         四是保障重点地区就业帮扶。所谓重点地区,从全国来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帮扶县,从点上来说是易地搬迁安置点。易地搬迁后,不仅是有房子住,更重要的是其中的脱贫人口能够就业。要考虑在安置点培育产业,这样才能让他们稳定在家门口就业,由此需要引进更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加大政府投资建设等重点项目岗位开发力度,按比例安排搬迁群众就业。         五是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脱贫群众就业空间,提高其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要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意愿数据库建设。建立劳动力技能培训信息采集机制,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完善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组织脱贫人口进行中短期、基础性岗前培训和全覆盖实用技能培训,引导和鼓励脱贫家庭新生劳动力积极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着力提升就业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围绕市场劳务需求,立足地方特色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培训,着力解决培训与就业脱节问题。

【就业指导】做好就业的准备

一、努力扩充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科毕业生应该努力扩充自己的人力资本,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何为人力资本呢?即一种“非物质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比如说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文化技术水平与健康状况等。所以,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应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扩充自己的人力资本。当然,我们也要进一步提升就业能力。据美国劳工部设置的标准,一个人的就业能力包括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管理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5类能力。其中,需求水平较高的是理解交流能力和管理能力,较低的是应用分析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并且较高值和较低值之间的差距较大。这说明从整体上看,在本科毕业生工作中,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软实力。 二、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因此,本科毕业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本科毕业生提前确定好自己的职业定位,就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比如说确定自主创业的学生可以更多地与创业人士接触,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源;而对于准备从事体制内工作的学生,应该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取得良好学习成绩,提升自己的文案编写能力等;而对于想去公司工作的学生应提前实习。大学生应提前做好职业规划,找准定位,从而提高与职业的适配性。 三、积极做好心理心态准备         大学生应该在就业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本科毕业生将要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在学校接触的世界终究是美好且理想的,但进入社会这个复杂的大环境中,自己的三观可能会不断得到刷新甚至是直接崩塌,而自己又无能为力。因此,本科毕业生还应提前做好社会角色转变的心理准备。此外,还应调整就业心态,不要存有“眼高手低”或者“好吃懒做”的心态。在就业前,可以询问学长学姐经验,提前了解一些职业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将自我认知与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适配,找准自己的最佳位置。 四、全面了解就业政策法规         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是指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及高等院校,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制定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实施程序、实施办法、权益和义务等方面的规定等。本科毕业生应提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法规,才能在关键时候保护自身权益,使自己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比如说要知道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服务西部的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政策”、“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定”、“关于社会保险的规定”以及“地方的就业政策和规定”。知道相关政策法规,可以提高就业成功率,确保就业公正性。

【就业指导】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和再就业也有明显发展,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我们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其一,我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就业的人员多,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其二,就业机制有待完善。这是守旧的计划经济的影响,用人机制还不健全;其三,近几年物价、房价的快速上涨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直接的影响,也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与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就业观是指人们对从事社会职业的观念,态度,认知与心态,是个人对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的。就业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环境,经济状况,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变化而改变。就业观具有独特性,由于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知识技能水平、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等的不同,就业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的特点。就业观是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是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分析就业观,就要首先了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对就业的现状的了解首先看目前大学生就业途径的几种类型。总结如下: (一)校园招聘         校园招聘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校园招聘具体到不同学校,不同专业有着较大的差别。首先,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参加校园招聘的一般都是大型和知名企业居多,而按照经济管理部门的划分,大型和知名企业仅占全国企业总数的1%,因此就造成了大型和知名企业就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校园招聘只能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其次,从专业选择上来看,校园招聘要求学习成绩、专业对口等条件,因此,一些社会需求比较良好的热门专业往往更容易被招聘单位感兴趣。 (二) 人才市场         人才市场的概念非常广泛,不仅仅包括狭义的实体人才招聘会,还包括网上,社会团体等组织的人才就业渠道的统称。而在这其中,网络是最便捷,快速的就业渠道,除此之外,实体的人才市场也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着重分析网络人才市场和实体招聘会两大类人才市场。         首先,网上人才市场。在网上投递简历是目前大学生都十分熟悉的就业渠道,在短时间可以了解大量用人单位并投递简历是这个渠道最重要的特点。但这个渠道的特点是盲目性很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无法对对方进行更为深入具体的了解。网上人才市场用人单位更重视应聘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对没有经验的应届大学生往往比较排斥。而大学生则更重视企业的规模大小、知名度发展前景和物质待遇。双向选择的矛盾使网上人才市场的渠道大打折扣。         其次,招聘会。大大小小的各类招聘会是大学生传统的就业方式,也是重要的就业渠道之一。这种渠道的优点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可以有面对面沟通了解的机会,双方的感知更为具体。但缺点是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的日益庞大,招聘会上往往人山人海,双方真正沟通了解的机会也非常有限,到了最后往往演变成为投递简历的一个渠道。 (三)社会关系         通过社会关系实现就业也是大学生的一种就业途径,但这一途径无法解决大学生的整体就业,只能代表极少数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往往无法根据兴趣爱好或者能力特长来选择,但工资和福利待遇会相对较好。 (四)实习单位         在实习阶段被实习单位确定录用也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渠道,在实习过程中,随着大学生对实习单位工作容、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的了解,对就业的方向和目标更为清晰,同时,用人单位的各类待遇也会了解的比较清晰。而用人单位通过实习工作也会对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工作态度、发展潜力等方面会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实习生正式录用后,会更加快速的融入企业文化,进入工作状态。因此,对于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实习生,大部分用人单位会优先录用。 (五)各类考试通过考试实现就业一般是指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比如公务员、会计师等等。选择这个渠道就业的大学生往往需要通过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学习和通过这些考试。         综上所述,从大学生的就业渠道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当前大学生的几类就业观:         1.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是所有渠道就业的首先考虑的因素。         2.对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的发展前景的考虑不足。         3.对所从事的行业和工作容判断不足,缺乏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4追求舒适、稳定的工作环境,排斥艰苦环境和具有风险性、挑战性的工作。         因此,可以把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总结为:重视工资待遇,轻视未来发展;就业随意性强,缺乏职业规划;偏好舒适稳定,艰苦奋斗不足;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不良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市场经济除了带给人们物资与精神的富足外,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出现了某些扭曲,当代大学生中也渐渐出现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想出现滋生和蔓延。这些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扭曲。 (二)传统的职业等级观念影响。         怎样的职业和工作,决定着就业者在社会中所处的阶层地位。这是历史长久以来在人们心中形成的概念。虽然说人格尊严和法律地位人人平等但不同职业与其阶层带来的社会评价地位是有差别的。社会地位的顾虑考量,让大学生在就业遭遇严峻的现实考验面前做出不合适的选择。 (三)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的影响。         专业设置不合理,教学环境制约发展,实习机会少,造成部分专业与实际需求不相符,致使总体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 (四)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失衡的影响。         企业制度不合理,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学历歧视、户籍歧视地域歧视、身体歧视等,使得大学生的就业门槛再一次拉高。三、大学生就业观存在误区的四种表现         观念决定一切。从就业领域来说,大学生的择业观念在深层次上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对目前大学生中出现的结构性困难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误区上: (一)死抱“精英”不放。         大学生就是人才。这是“精英教育”模式下人们对大学生的认识和看法,也同样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脑子里始终挥之不去的观念。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只看准高职位,高薪水,始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的学历。而事实上,高职位、高薪水岗位则是需要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于是,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就业艰难。 (二)“热”中取食自然难。         许多大学生片面认为只有到大城市、大企业集团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理想和抱负。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于是出现了孔雀东南飞执门行业、大企业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人满为患,而普通中小企业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则门可罗雀。严重失衡的供需状况,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绝对超出毕业生的想象。 (三)缺乏奋斗精神,甘于平庸。         有一些大学生受社会亚健康文化影响,加之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因而滋生出贪图享受、不愿吃苦的思想意识,求职过分看重休息时间和工作是否轻松。始终认为大学生一旦工作就是找到了铁饭碗。而且永远可“颐养天年”,这种想法实质上就是大学生本身缺乏斗志和奋斗精神的体现。事实证明,铁饭碗理论是大学生无法就业和失业的最大障碍之一。 (四)工作贵贱之分仍然存在。         自古以来的“官本位”和现今社会薪金第一”的观念,在社会上引起了对工作贵贱的划分,这种划分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因而大学生对“贵”岗位趋之若鳌和对“贱”岗位避而远之,这种现状给目前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更加增添了不少困难。 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需处理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存在的一种永恒的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的关系决定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两者相互渗透,互相依存。我们这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中想要实现自身的价值,要学会首先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把民族利益、国家前途放在第一位,把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结合在一起。造福人类、造福社会,既是品德高尚、功勋卓著的人们工作的根本目的,同样也是当代大学生所应确立的合理与崇高的职业理想。         大学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考虑个人因素也是很自然,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这种选择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如果个人选择符合社会需要,这种选择就有充分实现的可能。如果个人选择不符合社会需要,这种选择就会影响职业理想的实现。因此,每个毕业生都应该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 (二)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在十几年的学海泛舟中应该说已经从浩瀚无边的知识海洋也中吸取了较为丰富的营养,这是今后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与理想的基石。         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能力比理论知识更重要。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但同时也要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果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一方面要把自己多年来所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另一方面也要在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上检验、发展和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 (三)正确处理环境与成才的关系         要做环境的适应者。大学毕业生成才主要面临着三大环境。一是社会环境,这是常说的大环境;二是单位或地区环境,这是常说的亚环境;三是人文环境,如同事、亲朋、家庭成员等,这是常说的小环境。当今,大环境主流是好的,国家政局稳定,经济腾飞,总体上有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成才;亚环境随着大环境存在和变化有利的条件多,但也有部分地区较为落后,条件还相当艰苦,而那里又往往需要人才,大学生去那里有用武之地:小环境虽小,但较为深沉随着大环境的制约与引导,以与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必然会成为大学毕业生成才的后盾。总之,无论是大环境、亚环境还是小环境,每个大学生都只有去面对它、适应它,才能自由地身临其中。拼搏才能成才,适应才能成功。 (四)要正确对待顺境逆境         大学毕业生所遇到的就业顺境就是指岗位符合就业者个人的要求:逆境一般就是岗位不理想,或不在城市、居住条件差,或待遇低,或工作条件差等等顺境能让人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但此时不能忘乎所以,醉于舒适、安逸的工作。逆境固然会给毕业生带来重重困难,但是只要意志坚强,不怕困难,敢于吃苦,勇于奋斗,逆境终将被改变。

【就业指导】给应届生的建议

1、毕业时,不要心疼大学四年学的专业,想转行要趁早。         现在大学所开设的专业和目前市场上所需求的专业极不对等。         有些行业已经开始没落,毕业出来工资很低,即使能够升到中高层,相对于其他行业的中高层工资也是非常低的。         所以这个时候要趁年轻尽快转行,不要等到自己30多岁时后悔。         25岁时你转行损失很小,而等到30岁,你上老下有小,转行的成本是非常大的。         我大学学的是苦逼的土木专业,刚毕业时又累工资还低,所以工作一年后果断转行互联网。         现在我仍然感激当时的选择,认为那是我一生中的转折点。 2、毕业时,迷茫很正常。         去哪个城市工作,选什么行业,要不要跳槽,跳槽时要不要换行业,是找个钱多的工作还是清闲的工作,这些问题在我们25岁时都会遇到。         但是在这个年纪迷茫并不是坏事,说明你还有很多人生选择权。         那些一辈子只有一条路的人肯定不会迷茫,因为他们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早已成为定局。         迷茫的时候静下心,想下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如何得到想要的东西,一步步规划出清晰的路线。         谁的青春不TM迷茫呢? 3、毕业时,能去大公司就不要去小公司。         大公司的光环就像名校的光环一样。         你找第一份工作,HR看的是你的学校,而当你跳槽时,HR看的是你的上家公司。         25岁时最好先去大公司混个几年,熬点资历,等到30岁再跳去小公司,你会发现小公司对口职位任你挑。 4 毕业时,能去大城市就不要去小城市。         小城市真的是个人情社会,你想做成什么事就需要找关系送礼。         而大城市就不需要这样,大城市真的是看你的个人能力。         你能力强,就有好职位高工资,你能力差,就只能被淘汰。         同时,大城市的观念更加开放。         你不想早结婚,不想生孩子,在大城市中没有人会将你视为异类,但在小城市却不一定。         25岁先去大城市闯一下,混不下去再回小城市也不迟。 5 毕业时,做事情不要太在意面子。         要面子是阻碍一个人成长的阻力。         之前自己碰到一个好项目,总是怕做砸被人嘲笑而不去接手,结果让升职机会白白溜走。         自己现在也在带团队,自己最喜欢的就是那些不怕被嘲笑,敢于争取机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