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是指拥有物理实体、能通过“感知-决策-行动”闭环与环境互动的智能系统,核心特征为“能思考、能感知、能行动”;世界模型则是其认知中枢,通过环境建模、未来预测与策略推理,让智能体从“被动反应”升级为“主动规划”,堪称具身智能拥有“心智”的起点。在信息工程系两位教师宋显睿、闫新月的引导下,Seminar伊始便围绕两者的协同关系展开热烈讨论,互动问答此起彼伏。学生们专注的神情与踊跃的发言彰显出浓厚兴趣。

课程PPT中的思政模块成为亮点,清晰地呈现了两会30秒片段。全国政协委员赵晓光女士表示“具身智能是有聪明大脑与灵巧肢体的智能体,人形机器人仅是其形态之一”,预判“未来5-10年,具身智能将在中国迎来爆发式发展”。当提及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关键词时,学生们频频点头,不少人在笔记本上标注政策要点。国家战略与技术前沿的结合让大家坚定了探索该领域的信心。

针对学生们“如何入门”的提问,宋显睿老师结合自身经验给出建议:“世界模型的构建依赖潜变量编码与动态预测,高等数学是建模基础;线性代数支撑多模态数据的联合嵌入;而大学英语则是对接国际学术交流的桥梁。”这番话让同学们茅塞顿开,现场便有学生自发组建“基础学科互助小组”,明确了夯实数学与外语功底的学习计划。
为展现学科前沿动态,宋显睿老师简要引用了一篇综述文章Embodied AI: From LLMs to World Models的选段,以“世界模型的进化”为切入点,拆解“感知抽象→状态压缩→推理动作”的技术链路,并用说明“动态认知更新机制”的工程价值。前沿理论与教学内容的巧妙融合,让抽象理论变得具象可感,进一步点燃了学生们的探究热情。
此次Seminar采用国际化教学范式,既接轨全球学术前沿,又立足本土产业需求,是高等教育结构化改革提供的生动实践。在自贸港建设亟需高端智能技术人才的背景下,这类聚焦前沿、贯通中外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更精准对接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彰显了高校服务区域发展的责任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