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紧跟技术发展浪潮,国内各高校纷纷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近日,我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在学院统一部署下,成功完成了对公共必修课《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的全面教学改革。本次改革重点引入当前炙手可热的大模型技术,将前沿知识系统融入课程内容,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贴近产业现实、更具前瞻性的学习体验,切实赋能其专业成长与未来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未来就业报告》指出:预计到2030年全球将新增7800万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亟需技能升级以应对变革,其中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核心技能方向。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模型的爆发式发展,大模型技术已成为驱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公共基础教学部敏锐地洞察并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强调:“公共基础课程不能固守传统,必须主动求变,将最前沿的技术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才能真正做到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奠基。”
作为本次改革的骨干教师,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的教师们在暑假期间自发组织多轮线上集中研修与案例研讨,系统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实际的实验项目与任务。通过高强度、沉浸式的AI教学培训,教师们深入探索了人工智能在多个专业中的赋能应用:如帮助人文类学生开展文本挖掘与创意生成,辅助设计专业同学进行AI创作;引导经济金融专业学生实现智能数据分析;支持音乐专业学生利用AI参与词曲创作……通过案例解析与项目实战,教师团队实现了从“理解技术”到“应用赋能”的重要跨越,进而助力学生提升解决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最大特色是实现了“三重赋能”:一是技术赋能,让学生熟练掌握大模型应用开发等前沿技能;二是思维赋能,培养学生的人机协同思维与智能创新意识;三是专业赋能,依托跨学科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将AI技术融合于本专业,解决真实场景问题。
在新学期的教学实践中,将引导学生尝试用大模型进行智能编程、设计创意方案、分析经济数据等,展现了AI赋能专业学习的巨大潜力。这门课程正成为学生探索“人工智能+”无限可能的创新平台。
此次深度改革是我院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展现了我院教师队伍紧跟时代、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将持续推进AI赋能教学创新,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