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 年(第 18 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The 18 Chinese Collegiate Computing Competition,4C2025)南京东决赛区赛事圆满收官。作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类核心赛事,本次决赛区由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及江苏省自动化学会联合承办,北京新大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提供支持,赛事权威性与专业性备受学界认可,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学子凭借作品 “Memory Multimodal Assistant:基于记忆框架的多模态生活助手” 斩获国家二等奖,彰显育人成效。
Memory Multimodal Assistant(简称MMA)是一款基于记忆框架的多模态生活助手,旨在通过AI技术重塑个人记忆,帮助用户更高效地管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和任务。该设备的核心技术是“记忆框架”,它能够将用户的跨平台信息、生活场景与行为习惯深度融合,构建一个动态更新的个人记忆网络。在技术实现上,MMA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结合注意力机制来强化关键信息的提取。其核心的“记忆进程守护代理模型”由大语言模型、长思维推理模型与多模态模型协同工作,实现文本、图像、音频等多维度信息的智能关联与动态更新。从硬件角度来看,设备仅需轻便的ESP32S3芯片进行数据采集,通过Wi-Fi协议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端处理,兼顾了便携性与强大算力。在功能方面,MMA能够自动记录并提醒用户的日常活动安排,帮助用户主动输入并保存重要信息,如电话号码、地址等。其情景记忆功能尤为突出,能够帮助用户记住特定情景下的细节,例如某次会议中的谈话内容或地点。当用户询问“你看见过我的耳机吗”时,设备可以准确指出最后一次看到耳机的位置。借助MMA,用户能够在日常生活与各类场景中,体验到更为高效、自然且体贴的AI记忆辅助。
该作品由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王子鹏、吕仕煜、陈倩、徐铮和尹祥峰同学一起完成,该团队成员王子鹏、吕仕煜表示:个人的成长与突破往往取决于其知识体系的“深度”与“广度”的协同作用。深度决定了专业壁垒的高度,而广度则如同活水,持续为创新注入灵感。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技术实践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多角度融合演进。回顾本项目,我们始终以兴趣为切入点,将跨领域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技术方案,这一过程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技术探索的本质,是不断拓宽认知边界,同时深耕专业细节。作为团队成员,无论是担任队长还是队员角色,我们都深刻体会到:技术成果的诞生,离不开团队协作的支撑。个人的单点突破固然重要,但唯有通过分工协作、知识共享与思维碰撞,才能将碎片化的技术能力转化为系统级的创新成果。
此次获奖,不仅为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学科竞赛成绩再添光彩,也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学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提升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