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原点与圆梦 2201班,樊张攀同学以 2026 届毕业生实习先行者的身份,正式迈入“3+1“ 培养模式的实习阶段,他已在吉利研究院项目管理交付岗开启了实践之旅。虽实习才刚刚开始,却已像一把钥匙,为他打开了从校园到职场的实践之门,让理论知识与行业实操有了初次碰撞的契机。
初入岗位时,课本里的“项目管理”还是抽象的概念,直到面对一个个被拆解成精确节点的汽车研发项目,才真正理解“落地”二字的分量。樊张攀同学的日常像在编织一张进度网:每天核对部门的零件数据、跟踪测试部门的验证数据,再将这些信息凝结成简洁的周报。导师时常拿着进度表提醒他:“项目管理既要踩准节点,更要预判风险,给关键环节留足缓冲,才是对项目负责。”之后,他便学会了用数据说话——“目前该零件合格率稳定在99%,按现有产能,可提前1天满足试装需求”,这种精准的表达,让跨部门协作效率悄然提升。
吉利研究院“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藏在每一次决策的细节里。跟着师傅参与某车型开发为“增加语音指令响应速度”还是“优先压缩开发成本”争论不休。最终,团队拉来用户调研数据:87%的用户最在意“行车中指令响应是否及时”。这个数据让他们果断选择前者,哪怕多投入2周开发时间。那一刻他也懂了,项目管理不只是控进度、降成本,更是在复杂权衡中,始终把用户需求放在秤的最前端。
这段实习让樊张攀同学从小白跨入职场:从对着BOM表分不清零件对应的车型,到现在能快速定位某模块的供应商状态;从在跨部门会议上紧张到语无伦次,到如今能主动将工作汇报和进度条理清晰地讲出来。每一步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包容——前辈们会把“避坑指南”塞给他,会在他协调资源碰壁时教他“先理解对方的优先级,再找协同的支点”。这些善意让他明白,职场成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协同”比“独行”更有力量。
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实习是把课本知识“变现”的最好机会。别怕一开始手忙脚乱,那些对着流程表犯怵的时刻、协调时被拒绝的瞬间,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果你们也来到车企,记得多去车间看看那些车,多跟不同部门的前辈聊聊——研发的严谨、生产的务实、市场的敏锐,都会帮你打开更立体的视角。
更重要的是,永远带着“学习者”的心态。在吉利,他见过资深工程师为一个用户反馈的小问题熬几个通宵,也见过项目组为平衡安全与成本反复推演。这种对细节的较真、对价值的坚守,比任何方法论都更动人。未来的你们,或许也会在某个岗位上经历挑战,但请相信,那些在实习中积累的经验、沉淀的思维,会成为你们面对未知的底气。
愿你们珍惜每一段实习时光,既敢低头打磨细节,也敢抬头望向远方——毕竟,脚下的路,从来都连接着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