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实践进入尾声,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闫新月老师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实践工作圆满落幕。此次实践聚焦企业一线生产、产业前沿动态及科技创新成果,深入探索专业技术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实验室建设调研与实践成果转化,为产教融合搭建起坚实桥梁,推动教学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双胞胎实验室的专项调研中,闫老师沉浸式了解数字孪生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这与她所属的虚拟现实技术专业高度契合。实验室构建的1:1虚拟工厂模型,实时映射生产线设备数据与环境参数,工程师既能借助VR设备进入虚拟场景进行远程调试,又能通过手机端控制X、Y、Z轴三维坐标参数实现虚拟设备的精准定位与动作模拟。
“这种‘虚实共生’的交互模式,正是虚拟现实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典型创新应用。”通过深入考察,闫老师不仅掌握了数字孪生项目在工业场景的落地逻辑,还摸清了企业对虚拟现实技术人才的技能需求,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更新提供了产业依据。
在智能制造实验室参与qdfips项目实践期间,闫新月老师与前端、产品设计、测试等工程师多轮研讨,系统熟悉项目开发流程与技术规范。围绕“工业系统前端界面如何兼顾操作效率与教学演示”这一主题,工程师们分享了企业对界面逻辑简化、数据可视化的特殊要求。结合企业技术岗位对人才的能力需求,闫老师立足教学实际,提出“保留核心业务流程、简化非教学相关细节”的案例改编思路,在严格遵守吉利信息安全保密协议的前提下,双方共同敲定了教学演示片段的制作方案,确保教学案例既贴合产业真实场景,又符合信息安全规范。
此外,闫新月老师积极参与工业网络实验室和工业控制实验室的合作项目,深入对接工业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方向。闫老师与企业专家进行广泛交流,共同探讨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等议题,旨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融合。这些活动展现了工业数字孪生领域的创新潜力。
同时,闫新月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将实践中遇到的前端开发痛点、解决方案及工业场景应用案例,转化为数字化、可视化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精准对接企业实际,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在真实岗位中的应用。这种“企业需求反向推导教学重点”的模式,让后续案例开发更贴合产业实际,推进“双元制”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
在开展实践活动之际,信智学院的教师们特意看望了在此工作的三亚学院优秀毕业生们。闫新月老师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分享了在吉利研究院的经历,觉得工作充实且有成就感,闫老师也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成长与反馈对学校育人的重要性,强调了终身学习的精神。
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之际,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教师与吉利研究院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高部长、在此工作的三亚学院毕业生及实验室其他技术骨干齐聚一堂,以此记录本次实践调研的收获。闫新月老师在与他们交流之际共同回顾了整个活动过程,并对参与各方的协作和成果作了简要总结。闫老师强调,此次调研不仅强化了校内外合作的基础,还为后续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整体体现了务实求效的调研风格和持续发展的良好开端。
此次实践是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青年教师闫新月将企业一线情况、前沿技术及岗位需求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推动专业课程体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通过多维度产业调研与教学资源转化,为产教融合注入新动能。学院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推进教师赴企实践,加强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等企业的合作,共建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与实验室,让产教融合成果切实赋能人才培养,为智能制造领域、工业数字孪生领域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