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教师汪舜敏线上参与了由中国图学学会主办的 2025 年第四期 “医工交叉前沿技术与应用” 学术论坛。这场在北京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召开的盛会,为其打开了医学与工程技术深度融合的新视野。
本次论坛阵容强大,名誉主席由中国图学学会的田捷与北京医院的张烜担任,执行主席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姜慧杰等四位专家,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共同承办,彰显了学术规格与跨界融合的决心。
此次学术报告环节亮点纷呈。上午,北京医院张烜关于风湿免疫病诊治新技术的研究,揭示了计算机算法在病理分析中的潜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辉提出的检验医学多学科融合理念,让其意识到数据共享平台对精准诊断的重要性。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琪的循环肿瘤细胞捕获技术,其背后的图像处理算法与汪老师正在研究的模式识别方向高度契合。
午后的报告更凸显技术突破。清华大学孔令杰的光学脑机接口技术,展示了信号处理算法在神经科学中的突破性应用;南京大学章东的可视化超声智能溶栓研究,将超声成像与 AI 算法结合,为血栓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工业大学卓力团队研发的耳部 U-HRCT 影像智能判读系统,其深度学习模型的精准度让人深受启发,这为计算机专业在医疗影像领域的教学提供了绝佳案例。
论坛中,医工交叉的创新实践令人振奋。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侯增广团队的医疗机器人自主技术,融合了运动控制与临床需求;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李长忠将 AI 融入妇科腔镜技术,体现了算法优化对微创手术的革命性提升。这些成果印证了计算机技术作为医工交叉 “黏合剂” 的核心价值。
此次线上参会,让汪舜敏老师深刻认识到计算机学科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广阔前景。未来,汪老师将把论坛中的前沿案例融入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跨界思维,为推动医工交叉创新贡献教育力量。相信在多学科协同下,更多技术突破将惠及临床,造福很多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