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业需求导向”的育人体系,近日,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专业教师闫新月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的暑期实践有序推进。此次实践既是落实校企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战略合作的具体行动,更是教师“从讲台到车间”的沉浸式研学之旅——在智能制造前端开发岗积累产业经验的同时,闫老师实地探访吉利汽车研究院试制中心,以“岗位实践+产线调研”的双路径,为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收集一线素材。
作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环节,岗位实践始终锚定“产业经验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核心目标。在智能制造前端开发岗,闫新月老师聚焦Vue框架基础应用学习,跟随企业团队系统熟悉qdfips项目开发流程,并参与前端页面搭建辅助工作,对项目前端业务逻辑有了初步认知。闫老师表示,企业项目的开发规范、技术选型逻辑,正是学生需要了解的“行业真实语境”。岗位中接触的前端开发场景,将直接转化为课程案例素材,让课堂教学更贴近产业实际需求。
产教融合的深度,离不开对产业全链条的认知。实践期间,闫新月老师随吉利汽车研究院团队走进试制中心,系统了解汽车生产全流程。从焊接工序的精密机械臂作业,到精装环节对点、孔、面的毫米级校准;从涂装车间的自动化喷涂流水线,到总装环节的模块化装配工艺,智能化生产线的高效运作令人印象深刻。“过去在课堂上讲解‘智能制造’,更多依赖理论和图片;现在亲眼看到生产线的运作,才能理解技术落地的逻辑。”闫老师表示,这些生产环节的实操细节,将成为后续校企联合开发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建立“技术服务产业”的认知框架。
“过去调试生产参数需要反复试错,费时又费力。”在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展区,讲解员介绍,如今通过工业数字孪生系统可模拟上千种生产场景,提前预判并优化工艺参数,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实时监控大屏则能追踪每一个零件的全生命周期轨迹,一旦出现问题可立即追溯源头——这正是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场景。这一场景恰是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生产深度融合的典型案例,也为信智学院虚拟现实技术专业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孪生应用开发》等课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素材。
此次实践是产教融合“双向赋能”的生动注脚:对学校而言,教师深入产业一线,打破了“教学与产业脱节”的壁垒;对企业而言,通过教师传递的教学需求,可提前培养符合岗位标准的储备人才。闫老师计划系统梳理吉利数字化生产中的技术应用案例,将其拆解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块,让产业视角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助力企业提前储备符合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的无缝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