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亚学院工学部副主任林甄教授赴吉利汽车研究院,看望正在企业开展项目实践的9名学院实践教师,并与企业方何工程师深入座谈,围绕产业学院建设、校企协同育人、智能体开发与微专业建设等议题展开了坦诚而高效的交流。此次交流不仅全面了解了实践教师团队的成长与困惑,也为校企双方下一步产教深度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创新项目推进指明了方向。
一、实践走进企业,深度对接产业需求
本次工学部副主任林甄教授看望的9名教师,均是学院选派、驻扎在吉利汽车研究院一线开展项目研发重要力量。自实践项目启动两周以来,教师团队在企业导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智能体”开发、汽车电子故障预测、仿真场景自动生成、车载知识图谱等核心项目。在企业真实环境中锤炼技能、攻关难题,快速适应产业一线的研发节奏。
座会上,林主任逐一询问各位老师在项目实践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管理难题及生活适应等问题。例如,面对企业严密的研发流程和进度要求,部分教师反映初期存在沟通频率高、需求变更快的适应压力;在跨部门协作中,也需不断优化任务分工和时间管理。林主任针对上述问题,结合自身丰富的产业经验,一对一给予针对性指导,鼓励老师们主动请教、敢于创新,并积极协调学院后方资源为驻企教师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林主任还关心实践教师的生活状况,细致询问住宿、饮食、交通等细节,叮嘱大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她强调,产业实践不仅是专业能力的历练,更是职业素养、团队精神的升华,希望各位老师珍惜机会,把握每一次企业实践的锻炼与成长。
二、项目进展显成效,校企协同再升级
座谈中,实践教师们踊跃分享了各自参与项目的进展与收获。
在“三个智能体”开发项目中,宋泽瑞老师负责的“日志分析智能体”将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迭代优化。吴祥彬老师则根据吉利实际需求,参与了“建票智能体”研发,为企业自动化故障报告和流程优化注入新动能。
目前校企合作的四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AEB(自动紧急制动)故障预测、仿真场景代码自动生成智能体、知识图谱建设等项目已完成企业审核,成果正逐步落地转化。同时,“建票智能体”开发协议也已提交企业流程审核,预计将很快启动研发。
针对人才培养,前期组建的“数据智能人才班”经过系统企业考核,已有12名学员成功通过,成为吉利项目一线的重要技术骨干。这一成效不仅检验了学院“项目制+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也为校企合作持续注入了新鲜力量。
三、微专业与认证体系共建,助推高质量育人
交流中,林主任与何工程师就产业学院“汽车智能体微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度沟通,双方明确了首批微专业的课程名称、内容结构和师资安排,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需求无缝对接。同时,就第二个微专业的定位与课程设置初步达成共识,将围绕企业核心技术、智能网联等方向展开。
针对师生专业成长,双方还共同商定了“AI智能体开发工程师”企业认证考试与培训方案。通过校企联合设计课程体系、共建认证标准、开设实训营,学院将持续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产业认证平台,提升就业竞争力和专业影响力。
四、展望未来,产教融合共赢新篇
工学部副主任林甄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深度合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丰硕成果。通过教师驻企实践、智能体项目联合开发、微专业和认证课程共建,双方在科研攻关、技术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良性互动和协同创新机制。她勉励全体实践教师珍惜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中磨炼本领、增长才干,为服务地方智能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次交流,既是一次真诚的师生关怀和产业调研,更是推动校企双向赋能、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与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战略合作,共同谱写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