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里的算法遇上企业级的智能体平台,当专业社团中的竞赛经验转化为AI产品的策划方案,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同学们,用一场跨越校园与职场的实习,书写了“学以致用”的生动注脚。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人工智能中心与广域铭岛的岗位上,他们在真实项目中验证了“真题真做”教学模式的独特价值——原来,知识真的可以“即学即用”。
邹佳琪:从学生助理到职场新人
我是来自黑龙江省肇东第一中学的邹佳琪,现为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在三亚学院的学习与生活,是一场挑战与成长并行的旅程,学院“真题真做”的教学理念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力量。
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到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每个知识模块均配套真实案例与动手实践环节。教师团队注重培养动手能力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引导我们在“做中学、做中悟”。在校期间,我主导完成谷歌中国教育合作项目《基于Sceneform的ARCore开发实例》并顺利结项,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
课余时间,我积极参与专业竞赛与第二课堂活动:获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生计算机创新作品赛省赛奖项,入围第十二届“挑战杯”海南省竞赛;连续参与第十九届、第二十届三亚市科技月活动,并长期运营三亚中小学创客教育基地。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在团队合作与创新思维中锻造了综合素养。
目前,我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人工智能中心实习,参与星睿智能体平台的商务工作。实习中,我深刻感受到学院教学模式的前瞻性——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学校与企业教学内容高度契合,甚至提前为职业角色转型铺就道路。
三亚学院多元、包容、实践导向的环境,让我成长为更成熟、自信、有担当的人。如今,我已为毕业后走向社会、迈入科技前沿做好全面准备,期待在人工智能领域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朱星宇:第二课堂锻造了我的领导力
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宝泉岭高级中学的朱星宇,现为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在校期间,三亚学院创新的教学模式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的真谛——教师摒弃传统课本讲授,转而引导我们在真实编译环境中动手实践。例如,编程语法教学直接在开发工具中展开,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同步编写代码并即时调试报错;课后作业紧扣核心知识点设计,如学完循环结构便要求编写斐波那契数列程序,确保当堂内容当堂消化。课后小组实验更注重协作与创新,成员分工查阅资料、设计方案、执行操作,在技术细节的争论中碰撞思维火花。某次程序开发实验中,我们基于课堂所学提出课本未涉及的优化算法并验证成功,这种“真题真做”的教学方式让知识真正“活”了起来。
课余生活同样充实多元。我加入院学生会,参与策划学风建设活动、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贡献力量。学院打造的“一学院一品牌”特色活动——IT嘉年华,则为我们提供了理论转实践的竞赛平台,从项目构思到作品展示的全流程,全面锻造综合能力。此外,三亚学院独有的课余文化如吃货节(汇聚各地美食)、狂欢夜(载歌载舞)等,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我在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实习已顺利展开。得益于学院“产教融合”理念的扎实落地,课堂实操、竞赛打磨与小组协作经验让我快速适应职场:团队项目合作中,学生会的沟通经验助力高效协作;技术问题处理时,课堂与竞赛积累的能力直接发挥作用。这种“学校-企业”无缝衔接的培养模式,让我们能从容走向社会,成长为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周选皖:走进校园到迈向社会
我是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毕业生周选皖,现就读于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同时在广域铭岛担任商务项目助理实习生。三亚学院赋予我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服务社会情怀,让我步入职场时从容自信。
学校“真题真做”是深入骨髓的学习方式。课堂常直面真实挑战,如计算机设计大赛中,我们像专业团队般完成全流程工作,方案落地后的成就感真切可感。学院引入吉利汽车研究院、科大讯飞等企业的真实课题与合作基地,让我们在校接触产业前沿,这使我在实习时能快速理解工业互联网项目逻辑,实现学以致用。
课堂外,“第二课堂”助力综合能力提升。我参与学科竞赛锻炼创新与韧性,担任青年志愿者部长和班级班长,在组织活动、管理班级中提升协调、领导、沟通等能力。学院学分认证机制鼓励全面发展,我获得的国家励志奖学金等荣誉,正是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体现。
广域铭岛的实习让我体会到学校培养模式的价值。岗位需架起多方桥梁,在校培养的系统分析、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学生工作锤炼的协作、沟通能力,让我工作游刃有余。“3+1”模式也助我提前适应职场。三亚学院一流的平台、师资,依托海南自贸港的合作资源,为我们提供广阔视野。在这里,我们在实践中成长,从容走向社会。三亚学院“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是我前行的底气与指引。
安静科:校企合作助我“触达产业前沿”
我是来自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第一中学的安静科,现为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三学生。大学三年,我在校园生活、专业学习与实践锻炼中逐步成长,对未来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大一加入学生组织后,我从普通成员逐步成长为学生骨干:大二担任学习部部长,统筹读书分享会、IT嘉年华等活动,在组织协调中懂得责任与担当;大三成为学生会执行主席,通过协调部门工作、应对突发状况,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学院“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让我受益匪浅。大数据分析课程中,老师选取电商数据案例,要求我们为企业制定产品推荐方案。从数据清洗、模型构建到结果可视化,每个环节都力求严谨。面对数据缺失值处理、模型准确率提升等难题,我们在老师指导下逐一突破,最终基于书本案例优化的推荐方案,让我深刻理解了“从数据到策略”的实践逻辑,也点燃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
得益于扎实的专业积累,我通过层层选拔加入吉利研究院“3+1”实习计划,担任人工智能产品策划实习生。实习中,我负责AI平台策划及运营推广,运用学校教授的用户需求分析方法和产品定位策略,快速适应工作节奏。这种“所学即所用”的体验,让我真切感受到学院教学模式搭建的“校园-职场”桥梁,为实际工作减少了摸索成本。
在三亚学院的三年,无论是“真题真做”的专业训练、学生会的历练,还是企业实习的实战,都让我在知识、能力与心态上不断成长。这些经历将成为我未来走向社会的底气,让我更有信心迎接挑战。
从校园的IT嘉年华到吉利研究院的实战现场,从商务方案到产品策划推广,三亚学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教育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让理论在现实中“落地生根”。三亚学院搭建的“产教融合”快车道与头部企业提供的“前沿试验田”,和每一位在成长路上“推一把”的师长与伙伴,让他们以代码为笔、以创新为墨,在人工智能的画卷上,肆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