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专访 | 孙湘洋:洞幽烛远,细嗅蔷薇

发布者:尹娜发布时间:2025-07-20浏览次数:11

  “那个夏天的蝉鸣比哪一年都聒噪,教室窗外枝桠疯长,却总也挡不住烈阳。”回首本科四年,丰盈充实,乐于探索,勇于尝试,不舍爱与自由。谈到本科四年的学习,孙湘洋总结表示,无论是专业课还是通识课,她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尊重课堂、勤于思考、认真作业、构建框架、及时复习,并在一些课程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大学学习中,她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志趣所在。

人物介绍:

  孙湘洋,三亚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5届毕业生,她以卓越的综合实力脱颖而出。学业上,从学习优秀奖二等奖起步,逐步斩获一等奖、“三好学生”称号,并凭借顶尖表现荣获国家奖学金;专业实践方面,在企校协同创新大赛“数字孪生”专项赛中取得国家级二等奖佳绩。社会服务方面,她既是海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优秀志愿者,也是家乡县级优秀志愿者,还是校园“抗疫先锋”,用行动诠释奉献精神。语言与体育方面,她持有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在2021年度参与三亚球王比赛,荣获三亚旱地冰球协会颁发的优秀运动员证书,彰显全面发展的风采。同时,她紧跟时代潮流,自2024年5月起运营大数据专业知识分享自媒体账号,以专业内容帮助众多学习者,收获12.3 万点赞与收藏,实现知识价值的广泛传递。

学习经验分享

1、拆解目标,打造阶梯式成长路径

  学习并非一蹴而就,我习惯将长期目标拆解为可量化的短期任务。在备战国家奖学金时,我从绩点提升、竞赛参与、论文发表等维度制定计划表,每周设定优先级清单。例如,针对数据科学课程的难点,我采用“理论 + 案例”的学习法,通过分析开源数据集加深理解,用错题本整理算法逻辑,逐步攻克薄弱环节。这种阶梯式的推进方式,让我在保持学习节奏的同时,不断获得阶段性成就感,最终实现从校级学习优秀奖到国家奖学金的跨越。

2、跨界实践,构建复合型能力矩阵

  跳出专业舒适区,我通过多领域实践拓展能力边界。在企校协同创新大赛中,我主动承担数据收集与建模工作,将课堂所学的Python与Django技能应用于实际项目,在团队协作中学会平衡技术实现与商业需求。而志愿服务和体育赛事则塑造了我的软实力:作为县级优秀志愿者,我学会高效协调资源;参与三亚球王旱地冰球比赛时,通过高强度训练培养了抗压能力与团队默契。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不同领域的实践如同拼图,共同构建起个人竞争力的完整图景。

3、知识裂变,在输出中实现价值增值

  运营自媒体账号的过程,本质是知识内化与二次创造的过程。为了让大数据知识更易于理解,一开始只是探讨专业上的问题,后来开始尝试收集粉丝常见问题,用生活案例拆解复杂概念,这种“需求导向”的分享模式让账号收获12.3 万点赞与收藏,单篇笔记最高阅读量超过十万。更重要的是,在与粉丝的互动中,我不断反思知识盲区,倒逼自己持续学习,实现从“被动吸收”到“主动输出”的成长跃迁。

对学弟学妹的寄语

1、以梦为帆,锚定前行坐标

  大学时光如同一片等待探索的海域,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却能扬起风帆,驶向远方。初入校园时,我也曾迷茫,但当我将 “深耕大数据领域” 的理想拆解为每个学期的小目标,每一步便有了清晰的方向。不必急于追赶他人的脚步,找到属于自己的灯塔,哪怕进度缓慢,也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记住,清晰的目标是最有力的导航,它能让平凡的日常汇聚成非凡的成长轨迹。

2、破界而行,拥抱无限可能

  “当你不知道学什么的时候,什么都去学一下”。校园内外的广阔天地,藏着无数突破自我的契机。无论是专业竞赛的激烈角逐,还是志愿活动的暖心奉献,又或是体育赛场上的挥汗拼搏,这些看似与学业无关的经历,实则是塑造综合素养的关键。我在志愿服务中,读懂了责任与成长的双向奔赴。不要被 “舒适圈” 束缚,大胆尝试,那些看似偶然的选择,往往会成为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机。

3、薪火相传,点亮彼此光芒

  知识的价值不仅在于自我提升,更在于照亮他人。无论是为同学讲解一道难题,还是在自媒体平台分享专业知识时,收获的不仅是表扬与赞美,更是与众多求知者的思想共鸣。在帮助他人解答疑惑的过程中,我也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了自我成长的螺旋式上升。希望你们也能成为知识的传递者,社团分享经验,每一次的付出都将汇聚成温暖的力量,让成长的道路不再孤单。

版权所有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5452
E-mail: iieoffice@163.com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抖音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