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教学部教师罗通,面向艺术学院学生开展了题为 “拥抱数字浪潮:计算机公共课赋能专业与未来” 的主题宣讲会。作为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的教师,罗通老师以“技术赋能艺术”为核心,通过数据剖析、课程体系解读及行业趋势分析,为艺术学院学生构建了数字化能力提升路径。
一、数据揭示能力鸿沟,数字化技能成职场刚需
宣讲会以一组2024-2025秋季学期考试数据拉开序幕:艺术学院各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总评成绩统计数据, 当前,职场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非常高,这一数据折射出艺术生的‘数字能力赤字’。罗通老师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课时量5年增长300%,浙江、重庆等多省市已将编程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艺术专业学生若不补足计算机能力,将在职业发展中面临‘数字断层’。”
现场展示的行业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趋势:就业市场中100%岗位要求Office高级应用,72%岗位优先考虑Python技能,58%岗位标注“AI工具使用经验优先”。某电商平台通过AI优化设计详情页,转化率提升23%的案例,直观呈现了技术对设计行业的重塑。
二、“1+3”课程体系精准赋能,学科交叉案例激活创新可能
针对艺术专业特点,罗通老师详细解读了“1+3”四阶赋能课程体系:
大一上学期:《计算机基础》聚焦MS Office高级应用,解决论文排版、设计稿批量处理等刚需;
大一下学期:《Python编程技术基础》通过Pandas库实现设计素材自动化抓取,Matplotlib完成视觉数据可视化;
大二下学期:《数据技术及应用》借助Scikit-learn分析用户审美偏好,PowerBI构建设计效果评估模型;
大三上学期:《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引入AI绘画大模型,助力艺术生实现“创意+算法”的融合创作。
在学科交叉实践环节,他展示了风景园林专业利用GIS技术优化景观布局、数字媒体专业通过Unity引擎开发交互式艺术装置、视觉传达专业运用动态图形技术完成数据可视化设计等案例。“伦敦艺术大学毕业生通过Processing编程实现沉浸式艺术装置,入职Meta等科技公司的案例,证明技术已成为艺术创作的‘新画布’。”
三、课证融通政策落地,等级考试搭建能力认证高速通道
为激励学生提升计算机技能,学校推出NCRE等级考试与课程成绩换算政策:在校学生通过NCRE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科目15),可换算《大学计算机基础》成绩,优秀(95分)、合格(75分)分档计算;
二级Python(科目66)、Access(科目29)等证书可换算《编程技术基础》成绩,其中二级Python合格者可免修该课程并获75分。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家考试中心将于2025年9月新增“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基础”一级考试科目,计算机教学部已将考试题库嵌入课程考核系统,并提供考前辅导、在线模拟考试等资源支持。
四、从工具到思维跃迁,三维行动指南指明提升路径
面对元宇宙、AI设计等新兴领域的机遇,罗通老师提出“学习-实践-考证”三维行动建议:
(1)定制学习计划:按学期进度分解目标,如大一掌握Python基础语法,大二完成数据可视化项目;
(2)强化实践应用:参与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
(3)精准备考认证:优先报考与专业相关的二级Python科目,利用学校“考证直通车”资源提升通过率。
“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宣讲会尾声,罗通老师以学校校风“豪气、大气、正气”勉励学子,“当3D打印技术实现生物材料艺术创作、区块链技术解决数字版权保护,掌握计算机思维的艺术生将在跨界领域创造无限可能。”
据悉,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后续将针对艺术专业开设“Python设计应用”工作坊、“AI艺术创作”实训营等定制化课程,持续推动“技术+艺术”复合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