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赴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计算机教育不断线”专题宣讲

发布者:林甄发布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3

   2025528日下午,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计算机教育不断线”专场宣讲会。宣讲会由吕仁杰老师主讲,旨在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阐明数字时代计算机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应用。

一、数字素养: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

   吕仁杰老师首先介绍了当前数字化发展趋势。他引用数据指出,2025年全国职场数字化工具普及率达97%,海南省事业单位招聘岗位中,100%要求精通Office应用,大多优先考虑具备Python能力,超半数标注“AI工具使用经验优先”。他进一步说明,基础教育阶段计算机教学课时量近五年持续增长,凸显了数字素养已成为个人学术研究、职业发展乃至未来生存的基本要求。

   吕老师归纳了数字时代所需的核心能力,包括:基础操作能力(文档处理、数据分析、信息检索)、智能应用能力(使用AI工具如DeepSeek/文心一言、自动化办公、数字内容创作)以及交叉创新能力(如将技术应用于政策分析、舆情监测或理论验证)。

二、技术赋能:计算机助力马克思主义研究创新

   宣讲重点展示了计算机技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支持作用。吕老师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包括利用Python爬取和分析人民网时政数据研究共同富裕议题的演化,构建《资本论》关键词检索系统提升研究效率,应用NLP技术解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概念关联以辅助理论创新,以及使用AI生成红色文化短视频脚本(如“口罩设计”思政案例)。同时,他还列举了哲学系学生借助GPT-4分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译本差异并发现“异化劳动”概念阐释演变的实例,并介绍了浙江大学利用AI生成竺可桢数字人、重庆邮电大学通过虚拟仿真再现“半部电台”红色通信史等创新实践。

   吕老师强调,这些案例体现了未来马克思主义研究将趋向“人机协同”模式。在此模式下,人工智能(AI)将主要承担海量数据处理、实时监测预警及可视化生成等技术性工作,而研究者则能更专注于理论框架构建、价值判断和创新方向把控,从而实现研究效能的提升和深度的拓展。

三、课程体系与等级考试:提升能力的路径

   吕老师介绍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构建的通识课程体系以系统提升学生能力。 该体系贯穿大一至大三:大一阶段重点夯实信息素养、Office高级应用及Python编程基础,课程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二级紧密关联。大二阶段深化Python编程与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大三阶段则聚焦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工具应用与理解。

   他详细说明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权威能力认证在助力就业升学、提升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价值。 为支持学生备考,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提供了多项措施:将等级考试题库嵌入课程考核环节;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考前辅导;并积极推动等级考试成绩与课程成绩换算政策(相关请示文件已提交)。考试报名时间为每学期开学前两周。

四、行动建议与现场交流

   宣讲尾声,吕仁杰老师提出行动建议:

   1.报名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2.积极参与“智慧党建”、“红色文化数字展馆建设”等跨学科项目。

   3.注重培养AI工具驾驭能力、算法基础理解力及技术应用伦理判断力。

   在宣讲后的交流环节,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就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AI工具在人文社科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场景等问题,与吕老师进行了讨论。

   与会师生表示,宣讲内容具有启发意义,增进了对计算机通识教育价值及数字技能重要性的认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部表示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助力师生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



版权所有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5452
E-mail: iieoffice@163.com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抖音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