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由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魏爽老师主持的校级科教融汇项目“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数据安全共享模型研究”顺利通过结题验收。该项目聚焦医疗数据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难题,创新性地提出区块链赋能的分布式安全共享框架。项目成果以学术讲座形式呈现。
讲座伊始,魏爽老师深入剖析了医疗数据共享的多重意义。在科研创新层面,医疗数据共享为医学研究提供了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公共卫生领域,借助医疗数据共享,公共卫生部门能及时识别健康风险;诊疗效率方面,通过共享电子健康记录、影像数据等,医生可全面了解患者病史,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
医疗数据共享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诸多挑战。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首当其冲,医疗数据涉及患者高度敏感的隐私信息,共享过程中数据泄露、滥用等风险如影随形;法律法规与伦理问题也不容忽视;此外,不同医疗系统数据格式和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整合和共享困难,数据标准化与互操作性亟待提升。隐私保护是医疗数据共享的核心议题。魏爽老师详细阐述了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最小化数据收集,降低隐私泄露风险;用户同意原则,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数据匿名化,确保数据在共享过程中无法追溯到具体个人;以及数据安全,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访问或篡改。
技术手段是隐私保护的重要支撑。差分隐私通过在数据集中添加噪声保护个体隐私,确保数据发布或共享时无法推断出具体个体信息;同态加密允许在加密数据上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仍为加密状态,只有拥有解密密钥的用户才能解密,实现数据处理和分析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区块链技术凭借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医疗数据在共享过程中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数据一旦上链便无法被篡改,且所有操作记录均可追溯;联邦学习作为分布式机器学习技术,允许医疗机构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模型训练,仅共享模型参数,有效保护数据隐私。
展望未来,医疗数据安全共享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政策与法规方面,将进一步完善数据分级分类管理,细化医疗数据分类标准,明确不同敏感级别数据的共享范围和权限,确保高敏感数据严格保护、低敏感数据高效流通;优化知情同意机制,通过数字化手段确保患者在数据共享前充分了解数据用途、共享范围和潜在风险,赋予其更灵活的授权选择权;出台跨区域数据共享规范,打破地域限制,推动全国范围内医疗数据互联互通,同时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此次讲座为医疗数据安全共享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宝贵的经验,随着政策、技术和公众意识的不断发展,医疗数据安全共享有望在隐私保护与创新的平衡中实现更大的突破,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公众健康带来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