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成果总结

发布者:林甄发布时间:2025-05-30浏览次数:10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智能制造战略和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与吉利汽车集团、吉利汽车研究院、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研究中心)、浙江西图盟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先后成立了吉利星睿数据智能产业学院、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构建起产教融合新体系。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学院在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效:累计输送139名实习生至吉利系企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提升至90%;共建工业互联网实验室,打造了工业互联网实践平台;组建"产教通"混编师资团队,企业导师占比达33%19名教师完成企业实践转型;联合企业转化专利3项,88%的毕业设计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

三个产业学院各具特色又相互协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链条。吉利星睿产业学院聚焦智能驾驶技术研发,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着力培养汽车数字化复合型人才,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则专注于工业智能化转型。通过差异化的定位和资源共享,三个学院共同构建起产教融合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吉利星睿产业学院:智能驾驶技术人才培养高地

1. 人才培养

吉利星睿产业学院作为智能驾驶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创新性地实施了"2.5+1.5"定制化培养模式,前两年半重点夯实学生在智能驾驶领域的理论基础,后一年半则直接进入吉利研究院参与AEB系统开发、ECU日志分析等实战项目,目前已有42名学生深度参与到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中。学院与吉利汽车联合打造的年度"智驾智能体大赛"已成为特色品牌项目,通过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其中学生团队开发的"测试场景生成系统"因表现优异被直接纳入吉利自动驾驶测试体系,展现了产教融合的实际成效。

智驾智能体大赛合影

2. 实验室建设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构建了覆盖智能驾驶全链条技术研发的实验平台。学院重点部署了包含16A100GPU的超算集群,为智能驾驶大模型的训练与仿真测试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撑,大幅提升了算法研发效率。同时,学院建成了先进的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高精度建模完整复刻了吉利汽车生产线,实现了从虚拟调试到实体验证的全流程闭环。这些实验室不仅满足了教学需求,更成为校企联合研发的重要平台,学生可以在此开展自动驾驶算法开发、系统仿真等实践项目,真正实现了"学中做、做中学"

3. 师资与科研

在师资建设与科研创新方面建立了独特的"双向赋能"机制,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实现了优势互补。学院聘请吉利研究院11名高级工程师担任驻校导师,将企业最新技术动态和实践经验带入课堂。同时,学院教师团队与企业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其中王英博教授团队与吉利合作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故障诊断算法"成功获得发明专利,并已实际应用于吉利星越L车型的智能驾驶系统,有效提升了故障诊断准确率。

课题推进见面会

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汽车数字化复合型人才摇篮

1. 人才培养

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以培养汽车数字化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创新性地构建并实施了"41"能力培养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学院打破传统专业界限,开发了独具特色的"IT+汽车工艺"融合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必须同时掌握三大核心技能:软件开发能力(包括PythonJava等编程语言)、汽车电子技术(涵盖CAN总线协议、ECU控制等专业知识)以及数字孪生技术(如Unity3D虚拟仿真)。这种跨学科的能力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胜任汽车产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各类技术岗位。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院采用"3+1"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即前三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最后一年进入吉利试制中心参与实际项目开发。截至目前,已有46名学生通过该模式完成实习,70%学生凭借优异表现获得吉利正式录用offer。实习生主要参与了汽车生产线数字化改造、智能检测系统开发等实际项目,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产业实践。

2. 实验室建设

重点打造了覆盖汽车数字化全产业链的技术平台,联合建设了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实验室,构建了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其中,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高精度建模和仿真技术,能够完整模拟从零部件加工到整车组装的制造全流程,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实践环境。同时,学院引入了吉利星睿智能体开发平台,该平台基于工业级标准开发,支持学生开展智能检测、工艺优化等实际项目开发,实现了教学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产业学院推荐会

3. 师资与科研

学院积极推进"产教通"教师培养计划,选派梁志勇等6名骨干教师赴吉利汽车进行为期数月的实践研修,基于企业实际需求开发了《区块链系统搭建》等特色教材,将产业前沿技术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在科研合作方面,学院鼓励"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学生课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例如,"基于机器学习的汽车焊装缺陷检测系统"毕业设计项目已在吉利宁波工厂成功应用,使缺陷识别准确率提升18%,有效解决了生产线的质量控制问题。

四、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工业智能化转型引擎

1.人才培养

,学院重点打造了以产品思维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成功建设了包括《虚拟现实引擎技术》《数字孪生技术》在内的9门特色课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互联网课程群。其中,《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凭借其前瞻性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获得了省级一流课程认定。这些课程紧密结合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工业智能化转型培养了一批既懂技术又具备产品思维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建设方面重点打造了高仿真度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培养工业互联网全栈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学院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实践平台集成了PLC控制、边缘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核心功能模块,能够完整模拟从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到云平台部署的工业互联网全流程解决方案,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工程实践体验。同时,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的指导下,学院建成了工业信息安全实验室,重点开展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防护、节能降耗算法等关键技术攻关。该实验室不仅服务于教学实践,更成为校企联合科研的重要基地,其中研发的智能能耗优化算法已在多家制造企业得到应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些先进的实验室设施充分体现了"虚实结合、产学一体"的建设理念。

工业互联网实践平台

3.师资与科研

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学院教师团队与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的"工厂能耗优化系统"成功应用于重庆吉利工厂,实施智能监测和优化控制。在标准化建设方面,学院牵头编写并出版了《人工智能技术及应用》产教融合教材,其中融入大量工业互联网真实案例,通过案例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进度和兴趣点定制案例的建议,以实现因材施教,符合我校千人千面的培养目标。


校企双方课题交流

产教通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通过吉利星睿产业学院、工业数字技术产业学院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的协同发展,构建了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这些实践探索体现了现代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学科交叉创新、校企协同育人的发展方向,通过构建真实产业环境的教学场景,实现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我院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既懂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我院将秉持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为推进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也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作出应有的探索和贡献。



版权所有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5452
E-mail: iieoffice@163.com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抖音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