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选拔:31项作品脱颖而出,对接省赛高标准
4月23日,学院圆满完成校内选拔赛。经网络初审与现场答辩,共评选出59 项获奖作品,其中12 项一等奖、19 项二等奖作品被推荐至省级赛,涵盖软件应用与开发、人工智能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数媒动漫与短片等 8 个大类。例如,物联网应用类作品《智能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实现环境数据实时采集,软件应用类作品《流量鹰眼:异常流量识别系统》基于 AI 算法精准识别网络异常,数媒类作品《陶轮上的物理简史》以动画形式展现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均紧扣大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体现了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的深度融合。
根据竞赛规程,省级赛将于 5 月 30 日前完成作品上推,国赛决赛将于 7 月至 8 月在上海、南京、济南等 5 个赛区举行。学院入选省赛的作品团队已根据评委建议优化方案,力争在省级赛中突破重围。
赛前指导:双师联动强化备赛,聚焦细节提升竞争力
5月14日下午,罗通、孔令宇两位教师针对省赛参赛学生开展专题会议,围绕作品演示规范、答辩技巧、技术细节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指导。结合大赛 要求,教师特别强调数据来源的合规性、知识产权保护及现场演示的流畅度,确保作品在评审中符合“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
“我们要求每个团队至少两名成员参与答辩,现场演示时间严格控制在 10 分钟内。”罗通老师指出,“从校赛到省赛,作品不仅需要技术亮点,更要在文化内涵与应用价值上体现深度,这与学校‘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省赛出征:五位评委全程护航,师生共赴答辩现场
5月17日,罗通、孔令宇两位教师带队前往海口参加省级赛答辩。此次省赛中,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杨琳、李社蕾、于营、周雪、黄寿孟五位教师受聘为评委,将从专业角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展现学院在计算机教育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据悉,本届大赛“传承文化基因,赋能科技创新”,数媒类与计算机音乐创作类需围绕 “中国古代物理” 主题创作,信息可视化设计类则聚焦 “中华自然科学瑰宝”。三亚学院参赛作品中,《数绘华蕴》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重现古代科技典籍,《天工开物之溯源》以游戏交互形式演绎传统工艺,均精准呼应大赛主题,展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
以赛促教:深化实践教育人,推动科学融合发展发展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作为教育部认可的全国性竞赛,既是检验高校教学成果的平台,也是学生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通过 “校内选拔—专项指导—赛事参与”的全流程培养模式,将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大赛不仅要求技术落地,更强调作品的社会价值与文化传播功能。”学院计算机教学部杨琳主任表示,“未来,学院将继续依托竞赛平台,推动‘人工智能+传统文化’‘大数据+跨学科应用’等创新方向的探索,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省级赛正在评审中,期待三亚学院学子在后续赛事中斩获佳绩,以科技力量传承文化,以创新思维点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