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航之路 ∙ 筑梦前行——三亚学院2025年“把我的大学带回家”寒假社会实践活动表彰大会圆满举行!

发布者:尹娜发布时间:2025-04-20浏览次数:12

   当北国的雪还在飘零时,三亚学院的学子们带着北纬18°椰梦长廊的阳光,把天涯海角的故事讲给了故乡的人听。

   有的同学拍摄精美的校园风景短视频,通过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展现学校的迷人风光;有的同学制作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卡点创意视频,尽显大学生的青春风采;有的同学感恩母校为老师送上鲜花;有的同学带了海南特色的糖果糕点请学弟学妹品尝;有的同学利用专业特长设计了文创小纪念品;有的同学介绍了自己专业特色创新班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在专业领域获得的科研成果和荣誉奖项;有的同学讲述了自己参演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活动经历;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跨地区实习项目以及在学校多元文化背景下积累的实践经验;更有甚者,将自己大学荣获的奖学金捐出为高中的学弟学妹设立了奖学金,激励更多同学奋进……

   同学们纷纷化身“校园代言人”,800多名志愿者,他们穿越了26个省市区的晨昏,以脚步为笔,以屏幕为窗,将高中母校的讲台变成故事的展台,让天南地北的高中学子透过云端触摸到大学殿堂。他们讲述的不仅是三亚学院,更是自己在三亚学院被点亮的青春,是书山馆落地窗前与专业文献的对话,是白鹭溪畔偶然捕获的创意灵感,以及那些被海风轻轻叩开的人生新章。

   417日下午我们齐聚书会堂,三亚学院副学务长黄桂玲教授、招生就业处处长方艺华、各学院党总支()书记、团委()书记、活动指导老师以及活动志愿者出席参加了本次表彰大会,共同见证了“把我的大学带回家”活动的丰硕成果,将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每一位活动参与者,感谢所有志愿者和指导老师们的辛勤付出!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是你们对学校的深厚感情,更是新时代青年主动担当、反哺社会的生动践行。

 “请进来”跨区校园沉浸体验

 “线上线下”并行校园智慧联动

   从“我的大学带回家”的温情传递,到“校园开放日”的沉浸体验;从线上直播的即时互动,到线下咨询的细致解答——形式在变,初心未改:只为让每一个向往的目光,都能找到与三亚学院最美的相遇。

   三月的木棉花、四月的三角梅、五月的紫檀雨、六月的凤凰花,我们为每一期“校园开放日”铺就了三亚学院特别的色彩。家长触摸的不只是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还有教学楼走廊里流动的热情;考生品尝的不只是食堂的清补凉,更是“千人千面”专业里,那份量身定制的成长配方。

   4月底,我们将再次敞开校门,邀约未来的同行者共同漫步在热带花园式校园中,深入领略大学校园文化的魅力。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301班的郭志恒,很荣幸能够同大家分享在参与此次活动中的所行、所思和所感。

   作为一个对讲台有向往,对教师职业有憧憬的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说,为了站在讲台的那一刻,我期待了四年。从活动报名开始,到招生就业处组织培训,再到学院内部培训,这使我对此次活动的定位、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为我的实践之旅树立了信心。

   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学生,于我个人而言,如何结合自身专业,去传递好三亚学院“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是活动的重中之重。为此,我和团队梳理了学校建校以来,在各方面提质升级的大事记,包括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建院以来,那些凝心铸魂的大突破,重点突出了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的优势资源和宽领域、多元化的成长渠道。更以“我和你”、“体育欢乐节”等我校大型文体活动为视窗,环环相扣,正是这些丰富的内容,能让我在向学弟学妹们介绍学校时,看到他们那多姿多彩、震撼、丰富而又青涩的脸庞。

   去年底,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一篇教学设计在核心期刊《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获奖并被全文收录。为致力于更好地诠释我校产教融合办学导向,躬行践行理论与实践双线并行的成果。我还借此次活动的机会,将原本“二维”的思政课搬上了母校讲台,启发学弟学妹敢于在新的环境里探索和蜕变,敢于追逐热爱收获了学弟学妹们的好评。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未来学习的方向和道路。

   感谢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让我有幸成为学弟学妹们在高考前进路上的“引导者”,也让我拥有了一段宝贵的回忆,收获满满。祝愿三亚学院和我的母校越办越好,桃李满天下,也祝愿三院阳光学子们,以“热爱”为弦,以“梦想”为谱,携手奏响无悔青春的序章。

   最后祝愿各位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财经学院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鞠岳坤,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本次大会上发言。

   在本次“把我的大学带回家”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财经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和其他兄弟学院携手并肩,选派了众多优秀志愿者参与线上线下宣传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请允许我从三个方面汇报财经学院的活动开展情况:

   一、在活动筹备阶段,学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工作小组,通过"三步走"确保活动质量:一是召开专题部署会议,制定详细实施方案;二是建立"党员带头、干部示范、全员参与"的志愿者选拔机制;三是开展系统培训,帮助志愿者掌握学校宣传要点。最终,我们组建了一支"懂政策、善表达、有热情"的宣讲团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志愿者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自身优势,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

   二、线上宣传彰显创意,同学们充分发挥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化身"校园代言人":有的同学拍摄精美的校园风景短视频,展现三亚学院的迷人风光;有的同学制作充满活力的校园生活卡点创意视频,尽显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他们积极转发学校官方新闻,分享各自学院的专业特色和办学成果,生动展示产教融合特色。特别在专业介绍环节,同学们以天健会计师事务所等校企合作案例,直观呈现了"学习-实践-就业"的无缝衔接培养模式。

   三、线下宣讲凸显温度,志愿者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宣传材料和纪念品返回母校,感恩母校老师,并与学弟学妹们面对面交流。介绍了三亚学院的办学成就、校园生活以及自己学院的特色课程和就业前景。用学校"三个校园"的创新理念打动师生:讲"跨界校园"时,重点介绍了会计ACCA创新班的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谈"跨区校园"时,分享我们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跨地区实习项目,拓宽国际视野,积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实践经验。“跨线并行校园”则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可以依托芯位平台随时随地获取优质教学资源,开展自主学习。这种"有温度、有深度"的宣讲,让众多考生心生向往。

再次,我想分享三点活动收获:

   一是建立了"学院-指导教师-学生团队"三级联动机制,在假期活动中及时沟通反馈活动进展,对宣讲活动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了可复制的工作模式;

   二是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六种职业能力”,即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组织领导力、适应与探索力、信息技术与数理能力、创新与创造力;更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

   三是提升了学校美誉度,众多中学师生通过志愿者的分享介绍,对三亚学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充分展示了三亚学院阳光学子的良好形象。

   未来,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完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宣传体系,期待学校提供更多社会实践平台,助力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让我们携手为打造三亚学院特色品牌贡献力量!

再次感谢学校领导、招生就业处和校团委对本次活动的关心指导,感谢所有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把我的大学带回家”活动的丰硕成果。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和招生就业处,向所有参与活动的师生致以诚挚的感谢!向获得表彰的学院、老师和志愿者们表示热烈的祝贺!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活动自启动以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共有856名学生化身“校园代言人”,我们志愿者的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市,进入176所高中,直面12600余名高考考生;线上通过各类自媒平台发布宣传作品2600余条(2676条),浏览量达46万余次(461762次)。这些数字背后,是每一位参与者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热爱的证明。

   同学们用真挚的语言讲述在三亚学院的求学故事,用创新的形式展现学校的卓越发展与学术活力。这背后,是你们对母校的深情厚谊,更是新时代青年主动担当、反哺社会的生动实践。 

借此机会,我想提出三点希望:

   第一,做“有光的传播者”:希望同学们继续讲好三亚学院的故事,让“走进校园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的育人理念深入人心。

   第二,做“有为的践行者”:希望同学们将活动中锤炼的沟通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转化为专业学习的动力,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以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书写出满意的青春答卷。

   第三,做“有爱的传承者”:我们将持续开展把大学带回家实践活动,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加入到这个活动队伍中来,继续为我们的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

最后,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致敬所有参与者!特别感谢校团委、以及各二级学院的精心组织,愿我们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继续携手同行,让三亚学院的精神之光闪耀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


版权所有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5452
E-mail: iieoffice@163.com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抖音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