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获批,硕士点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工程、网络与信息安全、计算机技术培养方向,2024年接收国际硕士研究生培养。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他们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更在教学一线以严谨的态度、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方法,为学生传授知识、启迪智慧。与企业共建产业导师库,为学生提供工程技术指导和职业规划支持。与吉利共建星睿数据智能等产业学院等,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与“三个校园”的立体化布局,打造丰富多彩、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教育。依托产业学院、重点实验室、超算中心、院士工作站等高端平台,为各层次学生提供深度参与科研项目与产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迅速适应行业需求,成为职场上的佼佼者。学院积极开展国际化教育,与海外知名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及短期研学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为教师提供与国际学术界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学生拓宽全球视野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刘开南
教授,工学博士,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视觉计算、大数据与智能决策等;发表专业核心论文《Research on the Data Mining Technology of the E-Commerce Based on the Interest》等30余篇,主持科教研项目20余项,主要身份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项目3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和参编教材7部,横向课题20余项。
杨涛
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性能计算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1项、辽宁省科学计划项目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及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电力公司科技部课题等省部级以上课题十余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Agricultural Biological Engineering》、《农业工程学报》及国际会议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检索2篇,EI检索2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17)、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0)、二等奖(2006)。主编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4部,副主编2部。
杨博雄
教授,博士,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计算机学会理事,海南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秘书长、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三亚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协会理事,三亚市最美科技工作者,世纪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主要研究方向:空天信息智能化与高性能处理及应用。参与或主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科技部科学仪器设备升级改造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横向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批发明专利5部,主编教材3部,专著3部,多次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励。
周波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计算机视觉;长期致力于计算机视觉在结构光三维测量应用中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解决了多频相位展开和多视角数据融合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结构光面扫描三维测量设备,设备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了教育部鉴定,并实现了产业化。主持省教育厅项目2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十余篇。
杨明
教授,工学博士,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中国密码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大数据分析、信息安全及算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其他国家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在国内核心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解放军理工大学“优秀教员”(2008年),总参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2011年)。
郭大波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经典和量子信息处理、计算机视觉、深度和强化学习等方面;长期从事电子信息类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包括Neurocomputing、Quantum Information Processing等重要SCI国际期刊,以及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光学学报等国内行业顶级期刊。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常年担任Neurocomputing、通信学报、光学学报、中国图形图像学报审稿人。任山西省通信学会理事。常年担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指导教师、校领队、省级评委。曾带队获得全国二等奖,省级一、二、三等奖。
孙立民
教授,工学博士,美国佐治亚大学访问学者,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在多家研究院、高科技企业、大学任职。 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机器学习、模式识别及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子课题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东省信息产业专项基金1项;主持完成烟台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东星辉航空液压机械有限公司等多项横向课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基金多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重要期刊及会议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其中2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
王春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10月毕业于军械工程学院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从事雷达工程、火力控制工程以及图像工程等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是围绕着武器装备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智能目标识别与跟踪方向开展学术研究,主持国防预研和军队科研等项目30余项,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8项,申请专利13项,出版专著4部、教材6部,开发部队维修检测设备1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SCI、EI等收录90余篇。2023年10月到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工作,目前指导3名硕士研究生。曾担任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火力与指挥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技术专业组成员。为军队“115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荣获军队优秀人才岗位二类津贴。担任《火力与指挥控制》、《陆军工程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赵福军
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地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2010年6月获工学博士学位,加拿大北阿尔伯达理工学院访问学者,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人工智能、遥感和地理信息科学。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地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
李社蕾
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主要从事计算机接口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嵌入式原理及接口技术及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等课程的教学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三亚市科信局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参编著作1部;先后在《应用光学》《计算机仿真》等刊物发表论文16篇,其中2篇中文核心;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海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2011年);第六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大赛最佳指导教师奖”(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海南赛区二等奖(2013年)。
肖衡
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及成果: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主持、参与多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亚市科信局项目;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编、参编著作和教材十余本;获得多项软件著作权和专利权;指导学生竞赛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于营
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人才。研究方向为:图像处理、语义分割、目标检测。主持省级课题3项,在国内外期刊、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 7篇,EI期刊2篇,中文核心3篇,获2021年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