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校园】| 数字信任领域交流会接连举办,为省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注入活力

发布者:尹娜发布时间:2025-03-19浏览次数:14

   3 月 4 日与 3 月 11 日,杨明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和硕士研究生在4B204连续举办两场重要交流会,会议聚焦数字信任发展前沿,旨在开拓研究视野,为相关项目申请省自然科学基金提供有力支持。

   3 月 4 日的交流会率先拉开帷幕,汇聚了数字信任领域的众多老师和学生。会议深入探讨了数字信任的发展现状,明确其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随着数字技术广泛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传统信任模式难以满足数字世界的需求,构建新型数字信任体系迫在眉睫。在技术创新方面,数字身份、区块链、隐私保护等技术的融合成为打造数字信任的核心力量;应用层面,数字信任已在通信、金融、工业等多领域落地,显著提升行业数字化水平和信任保障能力,为后续研究和应用实践奠定了基础。

   紧接着,3 月 11 日梁志勇老师主持的交流会进一步深化了对数字信任的研究。梁老师在会上详细阐述了数字信任的多方面发展趋势,为参会者开阔了视野,也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提供了新思路。

   在技术创新领域,梁老师指出,数字信任技术正朝着更先进、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身份可信方面,数字身份架构从中心化向分布式转变的趋势愈发明显,分布式数字身份架构借助区块链等技术保障用户身份主权,未来用户将对自身身份、数据和资产拥有更强的掌控力。同时,数字钱包技术不断创新,多种安全技术的融合将提升其安全性和功能性,为用户提供更便捷、可靠的数字信任服务。规则可信方面,智能合约与访问控制技术的协同发展将使数字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科学、精准,能更好地应对数字世界的复杂场景,确保数字空间的公平、透明和可信。过程可信方面,区块链与隐私保护技术的融合持续深入,跨链、跨平台互通的互操作标准和协议不断完善,将为数据和价值的安全可信流转提供全方位保障。

   应用拓展是梁老师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在通信领域,数字信任将深度赋能第三代互联网创新,优化用户网络和身份服务体验,实现更高效、安全的网络交互。金融领域,数字信任技术助力金融体系创新,推动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和实物资产通证化等业务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工业领域,数字信任与工业互联网融合,保障工业设备安全和数据可信流通,提升产业链协作水平,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航运贸易领域,数字信任打破各环节信任壁垒,推动多式联运、贸易金融等业务创新,提高行业数字化效率。能源领域,数字信任促进能源数据共享和多主体业务协同,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数据要素领域,数字信任构建数据流通可信底座,促进数据跨区域跨行业流通,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建设。

   谈及产业发展,梁老师表示,我国数字信任产业正加速全景化布局,产业分工日益精细,涵盖基础能力、平台工具、场景应用和生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已初步形成。未来,产业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基础能力不断成熟,场景应用驱动产业增长,产业链条持续完善,数字信任还将助力数据要素和人工智能可信发展,产业规模有望稳步扩大。

   这两场交流会紧密衔接,为信息安全科研团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前沿的研究思路。对于准备申请省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团队而言,这些交流成果至关重要,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完善项目方案,明确研究方向,提高项目的创新性和可行性,从而在基金申请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推动数字信任领域的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版权所有 ©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学院路191号   电话:0898-88385452
E-mail: iieoffice@163.com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USY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官方抖音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