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24年度,学院在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为高质量智能人才培养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引企入教、推教入企、企教共聘”协同模式
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不断深化“引企入教、推教入企、企教共聘”的产教融合模式,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2024年,专业从吉利汽车研究院新聘任3名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并引进2名新教师,进一步壮大师资力量,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24年6月19日,学院邀请吉利中央研究院人工智能算法专家康竞然为智能科学与技术2101班讲授“基于工业视觉的汽车配置智能检测系统开发”课程,副研究员龚丽霞教授为原点与圆梦2201班传授遥感图像智能处理及其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前沿技术,提高实践能力。
2024年8月,专业教师邹琴琴,郭倩老师带领专业学生在宁波慈溪的吉利研究院实践。老师开展为期数周的深入交流和学习,学生则以参与项目形式一直实习到今年6月份。此次赴企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地学习和实践,提高师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缩短大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2024年11月8日,副院长杨博雄走访海南智谱科技有限公司、数字海南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就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及科教融汇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推动科研与产业应用的进一步结合。
二、学术交流活跃,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推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2024年12月7日至8日,青年教师郭倩参加了在厦门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计算机教育大会”,围绕计算机教育体系建设、科技创新等主题展开研讨。
副院长杨博雄赴泰国参加了2024年中国—东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与合作论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2024年,专业教授们举办了6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其中,杨涛教授在书新4号楼会议室为各位师生介绍“玉米植株表型检测研究进展及玉米点云数据获取与处理”和“基于三维点云的玉米植株器官分割及表型检测”两个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同日,杨博雄教授主持“遥感大数据与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专题讲座,帮助师生拓宽视野,深入理解大数据时代的遥感技术发展。
此外,学院在科研领域成果显著。2024年,学院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张似衡),陈国良院士专项成功结项,并获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在海南省科技进步奖评选中,杨琳、杨博雄团队申报的“基于空天地海一体化协同处理的南海应急救援”项目荣获2023年度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展现了学院在科技创新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方面的实力。
三、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学院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应用转化。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5G网络安防远程控制装置成功应用于三亚康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助力水产养殖智能化升级。该系统结合5G、物联网与智能分析,实现实时环境监测与智能预警,提升了管理效率,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在机器人与智能控制领域,专业成功开发了“基于视觉控制的机械臂”系统,结合机器视觉与深度学习技术,实现了手势控制与目标物体自动抓取功能。该研究为智能制造、智能仓储等行业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四、人才培养卓有成效,学术竞赛与创新创业成果斐然
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获奖人数超过100人次,有效培养人才职场竞争力。
2024年12月13日,学院举办2023级电子信息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会,采用双导师制,课题来源于企业实践,进一步强化研究生培养质量。
此外,学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肖衡教授主编的《Python编程与项目开发(微课视频版)》2024年6月已经出刊,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深度学习项目实战》目前正在编辑、校稿、修改阶段。
五、展望未来,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
2025年,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微专业课程体系,推动1-2项校企合作课题落地,确保人才培养更加贴合产业需求。同时,学院将深化国际合作,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持续提升学科影响力。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持“立足产业,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推动产教融合、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