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无疑是这一时代最璀璨的星辰,它不仅照亮了科技进步的天际,更如细雨般润泽了人类生活的每个角落,无声却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结构的重塑和价值边界的拓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个背景下,传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行转型与创新,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尤其是AIGC、大模型、智能体等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风起云涌,人工智能应用与解决方案工程师、AIGC应用师等新型高价值岗位的出现,为当前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和普及应用并赋能其他学科带领新的机遇与挑战。
高等教育需要探索一种新的“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深度结合,不仅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人工智能+X”模式并不是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强调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如艺术创作、金融管理、智慧司法、健康管理、工业革新升级等不同领域,可以实现对复杂工程问题的有力解决。例如,在文学创作中,可以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帮助进行撰写和润色;在艺术设计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帮助更好地构思和创新;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人工智能可以优化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在健康管理中,AI技术则通过健康大数据完成突发疾病智能监测与预警;等等。因此,高校需要重新审视AI类课程设计,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的环境中获得全面的知识视野。
为深化三亚学院“产教融合”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应用,三亚学院基于芯位平台“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课程,面向全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开展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通识类课程教学,旨在为更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人工智能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该课程线上教学资源由芯位平台提供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视频教学,线下由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组建”人工智能+X”教学团队,基于芯位平台开展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智能思维和跨学科应用能力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致力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推广与普及。目前该课程每学期开设1次,面向三亚学院和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学生选修,经过四年多持续教学与不断优化,共培养学生1000多人,实现两校专业全覆盖。
一、面向AIGC、大模型、智能体应用,构建人工智能课程思维导图
基于吉利星睿数据智能产业学院,与吉利研究院(宁波)工程师一起,梳理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前沿,对吉利星睿AI智能体进行改造,开发教学版,构建基于AIGC、大模型、智能体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知识体系与思维导图,让人工智能教学有了可靠的抓手。
基于以上知识图谱,重点开展以下内容的线下教学:
1. 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历史、技术发展、核心技术和当前趋势。
2. 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类AIGC技术工具,如文本、图像视频、音乐处理平台等。
3. 设计和开发初级智能体,理解如何将这些智能体封装成实用的AI应用,以满足个人的需求。
4. 学习和掌握提示词撰写技巧,通过精准的提示词与AI模型交互,帮助写作。
5. 利用AI技术进行绘画和视频制作,掌握相关工具和技术,创作出具有专业水准的视觉作品。
6. 结合AI技术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理解如何在B端市场进行应用层面的创新,把握AI时代的商业机遇。
7. 利用AI技术构建业务逻辑,开展工作流设计,提高业务管理效率。
8. 结合本专业,构建本专业知识图库,提供专业知识源。
二、聚焦计算思维与实际应用,改革课程传统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与信息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而是一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程。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领域,它已渗透至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此,这门课程的设计不仅注重技术的基础知识,还强调计算思维的培养,力求让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编程技能的同时,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课程特别加入了人工智能应用设计模块,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运用。通过三维建模、虚拟主播制作、论文辅助撰写、AI作词作曲等项目,学生可以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自身专业背景相结合,创作出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下为学生开发的虚拟主播、三维模型等的实例。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个性化学习体验
课程采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参与感。线上部分,学生通过芯位学习平台观看课程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并通过平台发布的练习题进行自我检验。线下课堂上,学生们通过实验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人工智能应用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上,教师还根据平台的学习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督促和提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在实验环节,学生们通过人工智能应用平台完成三维建模、虚拟主播、论文辅助撰写、AI音乐创作等一系列创意实验,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专业背景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设计。课程的独特之处在于,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还通过亲身参与设计和制作,提升了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互动分享,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这门课程还特别注重学生的互动与分享。在每次实验完成后,学生们都会进行成果展示和心得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们不仅能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教师则在分享环节中进行点评,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亮点和不足,并提供改进意见。这种互动式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领域的变革已迫在眉睫。三亚学院深刻认识到,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智能化社会,高等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知识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不能照搬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更不能追求技术深度,而应根据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智能思维的培养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未来,三亚学院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各学科的深度融合,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和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