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杰,讲师,现任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副主任。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入职三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主要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和《Excel高级应用》两门课程。科研方面,主要从事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生物认证、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在数字图像配准与融合方面进行过深入细致地探索。近年来已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其中4篇被EI检索,主持三亚市科信局项目1项。
学校在下学期将不再统一征订教材,这是我校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之一。像其他新政策、新规定刚推出时一样,该项措施引发了老师和学生的大量讨论和思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当固有的习惯被新规则所打破,必然会带来心理上的抗拒,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学生对不统一征订教材的疑问和困惑往往不是因为这个问题本身,自己购买教材也并没有什么实际困难,这些疑惑更多的是一种焦虑或畏难情绪的体现。
我们不妨假设一个类似的情景,比如在某所中学不再统一购买校服,而是由学生自主购买,校服的标准也不再是千篇一律,只需包含某种固定的纹样即可。可以试想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一开始也会不适应,但很快就会被自己穿着与众不同的校服所带来的喜悦感所取代。不统一征订教材和不统一购买校服这两个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但前者的实施给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更大一些,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教材改革的效果不会像校服那样短期直观,是一个较长的迭代过程;
二是教材改革的依据需要更加科学合理,跟校服改革学生只需记住纹样不同,这种依据和标准要求学生在开课前就花费更多地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这其实会改变很多学生原有的学习习惯;
三是在适应教材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引导和帮助。
上述原因中提到了学校不再统一征订教材的依据问题。不统一征订教材只是学校推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外在表象,事实上,学校是想通过这一举措让广大师生认识到课程学习的一个本质问题:教材不是一门课程的核心,课程的核心应该是知识体系。
一门课程知识体系构建的依据是社会需求,一个好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体系是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知识后可以直接在社会实践中进行应用,这也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教材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起到的只是辅助和工具作用,仅通过一本或几本教材往往无法覆盖整个知识体系。要想让学生了解一门课程完整的知识体系,需要任课教师在开课前依据社会需求、学生实际和自身经验等因素编写相关的文档资料,这份重要的文档资料就是每门课程的课程大纲。
我校在前期的准备工作中已经制定了课程大纲的模板,在这份模板中包含以下内容:
1. 课程基本信息,包括学年、学期、课程名称、上课地点和时间 |
2. 教师姓名、职称、单位、办公室、答疑时间和联系方式 |
3. 先修课程要求,以及其他有任课教师提出的必须具备的要求 |
4. 课程简介(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等) |
5. 学生需要阅读或使用的书籍等材料 |
6. 学生的作业要求 |
7. 学生课程成绩的考核依据、评分方法和权重分布 |
8. 课程进度表,包括各周教学主题、阅读论著或教材章节、相关作业提交截止期等 |
9. 必读资料以外的补充阅读信息 10.考试安排和考试诚信等 |
通过上表,可以看到课程大纲不仅包含一门课程需掌握的知识,还包含如何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和进程,以及最终判定是否掌握知识的考核方法和评价体系。学生在开课前仔细阅读这份课程大纲,就可以对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当然也就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教材时有足够的依据。课程大纲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约定,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都以此为依据,教学双方相互配合相互约束。所以对于不统一征订教材这个问题,表面上是需要自己去购买教材,实质上是希望同学们借此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课程大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其实对于许多国内高校来说,不统一订购教材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像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高校的许多专业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教材。而在美国的一些大学,是否使用教材的情况与专业、老师有关。在波特兰州立大学,数学、电子线路等一些基础课程,老师一般会严格按照教材讲,但有些研究生的课程比较灵活,教师一般不会指定教材。而在美国德州达拉斯大学,老师会推荐教材,但通常很贵,学生会选择复印或去旧书店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课程大纲的制订,不统一订购教材政策的施行,都标志着我校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不仅是提升我校整体办学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三亚学院人的未来。什么时候,我们的学生不再为买第几版的教材而纠结,而是为了弄懂某个知识点而查阅大量资料时,就表明我校的课程改革初见端倪了。相信有学校的政策指引,教师的努力付出,学生的积极配合,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