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

王明松:国际教学大纲指引的课程预习过程初探

发布时间:2017-08-17 17:08:16 阅读量: 1215

        王明松,讲师,现任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副主任。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理论、软件创新设计等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项目及三亚科信局项目五项,主编专著1部;先后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指导学生获《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国家奖项。


        一、制订国际化课程教学大纲的作用和意义


        1.改革教学大纲管理制度。

        课程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重要教学指南和依据,规范了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教学方式方法及学时分配等重要内容,为教师授课进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准则。长期以来,课程教学大纲只为教学备课和教学活动服务,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是指导和考核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学大纲往往作为教学文件在管理部门和教师之间传阅,作业教学活动的总体纲领,是教师和管理部门的专属文件。而学生被排除在教学大纲制定和执行视野之外,很少能够见到教学大纲的具体内容。这种教学大纲传统式的封闭管理,由于学生无法获知教学进度进程,不利于学生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行自主有效学习,不利于学生独立的自修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没有了被教学对象的参与,就缺少了教学大纲有效实施的基础条件,不利于不断完善和修订教学计划及教学,无法用开放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将课程教学大纲公开化,让每一位学生了解课大纲的具体内容,明确课程的任务、目的、用途和学习特点,对所学课程总体结构和知识脉落有个总体印象,并且在每节课前对学习内容有宏观了解。教学大纲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指引,不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能力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让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明确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以及需要掌握的程度,知识的重点难点内容,有利于学生预习、自学、探索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2.建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教学大纲

        从本学期开始,专业在学校教务处的统一指导下,对每门专业课程制订国际化教学大纲,突出专业培养特色,将教学改革的思想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到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在制订教学大纲过程中,按照“学以致用,拓展能力范围”的原则,积极落定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办学方针。

        (1)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实践应用能力。

        在规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预留了扩充知识空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每章节前,规定了学习前所需要阅读的文献材料,学生经过大量的通读内容,提高自我认知和创新能力。突出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介绍本门课程所属学科范围的新成果和新应用。结合时代的最新发展成就,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结,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体验。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要求学生从“广而博”中学会掌握知识要旨和精髓,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重将自学能力提升到新高度。

        (2)优化知识体系结构,整合人才培养路径。通过课程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应掌握的知识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章节知识体系。提供给学生每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有明确的目标和依据。指明该门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它课程(先修课及后续课)之间的联系,在内容的选择上尽量避免与其它课程的重复。

        (3)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原则和方向明确的实践内容。课程内容体系完整、知识点编排合理,深度、广度、难度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知识点和操作技能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反映现象、事实和规律的认识发展过程;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预习的必要性


        利用“建构主义”而发展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暑假期间对下学期所学专业课程进行预习,是提高学生“自我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国际大纲为载体和出发点,引导学生建立自我学习思维框架。

        1.建构主义思想核心

        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用构建主义思想指导学生课程知识预习过程,形成一套完备的知识学习实践框架,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知识学习者角色,提高知识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和外在动因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的。学习过程的建构包括运用“已有的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2.建构主义原则下进行有效的课程预习

        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说,知识不具备纯客观性,它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传载着绝对真实世界的抽象。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没有最后的终极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所以学习知识应遵行着这种探索的过程,运用正确的方法追循现实世界的普遍运行规则而找到解决方法。通过课程预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课程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课程预习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总结归纳,并将新知识有机合理的进入到学生思维框架中。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认知活动进程的第一步,也是学生对课程新知识点接受理解的关键步骤。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率的预习,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期的知识累积,对新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的认识体系中。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强化新知识的稳固。课前预习既是对过往知识的总结与整理,也是对新知识加入融合的过程反应。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


        三、以课程国际大纲为基点,引导学生暑假期间预习课程


        1、在预习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运用探索法去发现和构建知识的意义。如在《JavaWeb开发技术》课程国际大纲中,列出了本门课程需要必读和选读的书目,指明了学习知识点所要阅读书目的章节页数,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体会所学知识点的原理、特征和应用领域范围。这种广泛性的阅读体验,使学生从总体上概括理解Web前后端开发、组件技术和数据库应用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开发方法,理解软件开发的基础概念和基本规律,了解本领域技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最新发展动态、重要的技术前沿进展和新成果。开阔眼界和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表达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独立的创新精神。

        在预习过程中,大容量的阅读相关内容,并不意味着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精华本质,而是通过阅读过程中相关主旨的内容的扩展深入,使其掌握课程学习的相关背景起源和应用领域,从知识的应用高度去领会知识体系的总体概况和学习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在后期课堂上,学习具体知识点概念原理和应用学习打下良好的前期知识体系储备。

        2、将新知识点学习过程纳入已有知识框架体系中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设计相应的预习手段,把当前预习内容所反映的知识原理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课程内容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确实和巩固。“联系”与“扩展”是知识意义构建的关键。通过有效的问题引入方式,将知识联接和思考过程与各式交流和讨论过程结合,会使预习效果更好,掌握知识质量更高。例如《JavaWeb开发技术》课程预习,由于学生已经在前期学习了《Web设计基础》课程,系统掌握了网页页面设计中的html语言、CSS设计原理和应用及JavaScript动态语言等知识点,能够自主的设计具有动态特征的网页页面。同时,学生已经学习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掌握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与技能,能够利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完成小型的桌面软件开发,对数据库连接和增删改查操作具有灵活的使用能力。上述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储备为本门课程的学习打了坚实的基础,把前期的Web界面设计和后台的Java程序语言相互结合,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框架体系,引入struts2开发框架,在预习设计方案中,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顺应原有思维结构,将不同的知识点相互串连,逐渐过渡到新的知识构建中。这样的逐渐深入,层层引导的预习方法,形成了渐近迭代式的学习过程,避免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跳跃和不断产生的折感受,顺应了建构主义的自然平滑扩展知识理念,提高了学生预习的效率。

        在预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交流等各种手段,在预习的不同阶段与学生联系沟通,通过问题引导和群体讨论等方式方法,时刻检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3、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帮助者,起到桥梁中介作用

        教师通过创设符合预习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吸收预习所学知识。在暑假期间,教师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通过网络视频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如在《JavaWeb开发技术》预习指导的第一章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读指定材料后,用自己的观点阐述struts2的工作原理,并设计验证单个合法用户的简单web功能,用于展示和验测学生的预习效果;然后进一步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去更深入理解struts2框架中核心组件的功能和作用,它们在开发流程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并通过举例来实现;通过不断的逐级引导深入,最后让学生使用eclipse开发环境,用Struts2框架设计实现用户注册功能,形成完整的设计开发流程报告,并提交给教师进行评阅,作为本门课程的平时成绩。

1.1  课程预习实践环节


        四、结语


        依据课程国际教学大纲原则,引导学生在暑假期间进行课程预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相对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大容量多角度的泛读,进行广泛猎取现代社会的信息知识成果。在当今社会人才需求多元化的现实中,这样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是学生必备的知识储备。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分散在各地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组织视频对话,从外在环境中进行自我知识补给。在构建主义教育理念下,顺应人性获得知识的自然法则,使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更进一步。

上一篇: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17/18学年秋季学期课程表 下一篇:  李明杰:关于学校“不再统一征订教材”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