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招生就业 / 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

【就业政策】长春:多举措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近日,长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影响促进高校毕业生来(留)长就业创业的若干措施》,这是长春市“全力以赴‘稳工业、稳投资、稳消费’和千方百计‘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一项新举措,将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激发就业活力。开发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岗位4000个,应届高校毕业生岗位占比均不低于50%。充分利用国家、省、市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增加就业。开发基层工作岗位不少于6500个。同时,实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就业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县(区)级以下地区企业就业。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拓宽就业渠道。发挥市场的人力资源配置作用,国有企业招聘新进人员应届高校毕业生不低于总数的60%。中小微民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享1000元/人的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小微企业吸纳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申领社会保险补贴。         扶持创新创业带动促进就业增长。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享受2000元的开办补贴和3000元的创业奖励;高校毕业生回乡村创业发展,可给予贷款补贴支持,并优先推荐参加国家和省市优秀项目评选。         加强职业素质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春风计划”,每年为5万人次提供补贴性培训。开展创业能力培训“雏鹰计划”,扶持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最高给予100万元资金支持。开展就业见习培训“蓄能计划”,每年提供4000个见习岗位,并给予见习补贴和生活补贴。         优化生活安居支持加强就业保障。首次在长创业或灵活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最长12个月、每月400—800元的生活补贴。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分别发放3万元、5万元、8万元安家补贴。高校毕业生购房安居的可给予2万元补贴;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可达70万元。         提高服务体系效能优化就业环境。启动“长”聚人才毕业季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全方位就业指导和服务。同时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作用,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最高可给予5万元奖励。         另外,还对就业市场监管和高校毕业生权益保护等工作,明确了各部门责任,为政策落实提供了保障。

【就业政策】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积极就业政策才能更好转化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助推器         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至关重要。稳住了重点群体,就稳住了就业基本盘。不久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十部门印发通知,决定2022年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进一步推进就业见习工作。通知提出,要为青年提供充足见习机会,多渠道搭建见习供需对接平台,畅通岗位募集渠道,完善落实就业见习政策,强化跟踪服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离校前后的服务衔接,促进供需双方的信息对接,有助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提升就业能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当前,我国城镇就业总量压力仍然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预计超千万人。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仍然会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也要看到,我国的就业形势仍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全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为今年各项稳就业举措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1—2月份,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为进一步提高重点群体就业质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强化精准就业帮扶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需齐头并进。全年募集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不仅要保量还要保质。各地毕业生的情况不尽相同,各类企业的状况也存在差异,可因地因企因人实施分类帮扶,在见习方式、补贴力度等方面体现差异。其次,要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上下更大功夫。以高校毕业生为例,不仅要健全校内校外资源协同共享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户籍地、求职地、学籍地政策服务协同,提高供需匹配效率,也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更多有利于发挥其专长的知识技术型就业岗位。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不断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积极就业政策才能更好转化为提升就业质量的助推器。         为青年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还要把保障就业放在宏观政策优先位置。加强各方面宏观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的协同联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大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同时,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激励企业,防止摊派见习岗位,避免增加企业负担。         就业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期盼与福祉。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有利于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就一定能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把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抓好,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就业政策】就业优先政策提质加力稳定就业大局

        过去一年,中国沉着应对新冠疫情等多种因素的不利影响,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聚焦重点群体、助企纾困、优化培训服务协同发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确保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四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2021年,全年就业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超额完成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低于5.5%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稳定在1以上,供需保持基本平衡。         展望今年,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上局部新冠肺炎疫情时有发生,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就业总量压力不减,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就业领域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面对诸多风险挑战,今年稳就业工作任务更加艰巨,应继续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首要位置,扎实推进《“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实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确保完成全年就业目标任务,持续改善民生,推动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是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能力。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税、金融等政策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快补齐重点领域短板,努力扩大有效投资,深入挖掘消费热点,发展服务消费,拓展绿色消费,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就业增长点、扩展就业新空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健康、养老、育幼、文旅、体育和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机会。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稳住就业岗位。市场主体承载着数亿人的就业创业,保住市场主体就能保住就业和经济基本盘。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助企纾困稳岗措施,积极开展送政策上门服务。持续推进降成本工作,在税费、融资等方面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的支持。对就业容量大、受疫情影响重的餐饮、住宿、零售、旅游、客运等行业,加大各项帮扶政策的倾斜力度。扎实做好保供稳价,加强煤电油气运调节,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增强稳就业内生动力。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         三是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创业是就业之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加强创业孵化基地、双创示范基地等载体建设,增强双创平台服务能力,全方位降低创业成本。持续开展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支持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创业。推动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规范健康发展,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支持多渠道就业创业。坚决清理取消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         四是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切实兜牢民生底线。今年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要加强稳就业促就业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的覆盖和支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精准精细给予帮扶,持续提供指导服务,着力提升就业技能,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中有升。强化农民工工资拖欠治理,支持农民工就业创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强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帮扶,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类就业歧视。聚焦重点群体,以企业为主体,大规模多层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持稳岗和培训,不断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就业政策】 吸引更多年轻人提高技能

        为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日前,人社部出台新的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新制度将进一步完善技能等级设置,打破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同时,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日前,人社部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宣布将原有的“五级”技能等级延伸和发展为新“八级工”制度。         新“八级工”,即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之下补设学徒工,之上增设特级技师和首席技师。新“八级工”与上世纪50年代的“八级工”制度有何区别?为何要出台新“八级工”?新制度将如何实施?记者采访了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 新老“八级工”有何区别         我国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八级工”制度。1956年,我国确立了老“八级工”制度。“老‘八级工’制度其实是一种薪资等级制度,从一级到八级将技能等级和工资水平一一对应。”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说,老“八级工”曾在调动技术工人工作积极性、增强技术工人社会荣誉感、造就一批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出台的新“八级工”与老“八级工”有何区别?受访专家强调,新“八级工”制度并非老“八级工”的简单翻版。         “新‘八级工’制度下,技能等级不再是工资标准的附属物,而是独立衡量工人技术能力的标尺。”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范巍说,新“八级工”更多是客观反映技能人才的技能等级水平和职务岗位,并与薪酬激励、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相联系。         陈李翔表示,新老“八级工”形似而神不似,新“八级工”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重构新的职业技能等级体系,以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具体而言,《意见》明确提出,将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与岗位使用有效衔接。《意见》鼓励用人单位结合用人需求,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结果合理安排使用技能人才,实行聘期管理制度,在岗位聘用中实现人员能上能下。         在岗位绩效方面,《意见》的提法是,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相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通过在工资结构中设置体现技术技能价值的工资单元,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设置单独的技能津贴等方式,合理确定技能人才工资水平,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为何要实施新制度         为何要实施新“八级工”制度?         据介绍,改革开放后,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产业工人的技术等级对工资结构的影响逐步弱化。由于“八级工”的区分度并不明显,上世纪80年代,“八级工”制度简化为初、中、高三级,后又增加确立了技师、高级技师两级技术职务。         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刘康表示,现行五级技能等级认定在推动技能人才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这一等级设置仍不健全,技能人才的发展晋升存在“天花板”问题。同时,评价结果与工资薪酬联系不够紧密,使得技能水平在工资薪酬中得不到很好体现。         与此同时,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截至2020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已超过6000万人。但从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现有技能人才的总量仍然缺乏。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发展质量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         为吸引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从而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需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在此背景下,出台新‘八级工’制度是为了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提高其待遇水平,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刘康说。         陈李翔表示,一个人长期工作于某个岗位,如没有晋升和发展通道,则很难保持可持续的工作热情。新“八级工”制度使有技能等级晋升需求的人员均有机会得到技能评价,有利于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例如,一些工匠人才在30岁出头的年纪,成为高级技师后就遇到了成长“天花板”。“‘五级’变‘八级’,加高的成长台阶将激励他们不断向上发展。”陈李翔说。         同时,新“八级工”制度与职业发展贯通的相关政策相互作用,将大大拓展技能人才的成长空间。范巍举例介绍,此前人社部出台了《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新“八级工”制度的出台有利于推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落实落地,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 新制度如何落地         下一步,如何让新“八级工”制度落到实处呢?刘康介绍,将主要从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实行分类考核评价等方面入手,让新“八级工”制度发挥实际作用。         完善职业标准体系。刘康介绍,将建立健全由职业标准、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国际可比的职业标准体系,以满足技能评价的需求。         实行分类考核评价。《意见》明确,用人单位和社评组织要根据不同类型技能人才的工作特点,实行分类评价。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关键生产技术难题等要求;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运用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开展工作等要求;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突出掌握多项技能、从事多工种多岗位复杂工作等要求。         具体而言,学徒工的转正定级考核,由用人单位在其跟随师傅学习期满和试用期满后,依据本单位有关要求进行。参加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学员按照培养目标进行考核定级。         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级考核是技能考核评价的主体,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按照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鼓励支持采取以赛代评方式。首席技师、特级技师一般应在有高级技师的职业(工种)领域中设立,通过评聘的方式进行,实行岗位聘任制。特级技师评聘工作要在工程技术领域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范围,首席技师原则上从特级技师中产生。         “接下来,将稳妥有序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工作,不搞高级技师普遍晋升。”刘康强调。         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介绍,《意见》进一步明确,聘用到特级技师岗位上的人员,比照正高级职称人员享受同等待遇;首席技师薪酬待遇可参照高管确定,从而使技能人才的待遇有了一个基准线和参照系。         “下一步,我们将指导各地各行业企业稳妥有序推动政策落实落地。”刘康说,未来将不断推动改善技能人才职业前景,吸引更多劳动者加入技能人才队伍。

【就业政策】大学生就业为何难?代表委员热议:或许和这三道“坎”有关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是此次全国两会上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今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人,加之疫情影响,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聚焦这一重点就业群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如何整合资源发掘更多就业机会?高校和属地政府如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不断线的服务?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服务,实现与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代表和委员们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一言以蔽之,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学生、企业和学校都有必须要迈过的“坎”。         一、大学生:请告别攀比心态,特殊时期要“边干、边积累”         高校毕业,初入职场,对大学生来说,求职心态平和一些,工作往往好找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丁光宏直言,今年,学生和家长首先要迈过一道心理“坎”,那就是就业攀比。“建议广大毕业生适当降低就业的期望值,尤其是在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更要有边干、边积累的心态。”         丁光宏代表是复旦大学教授。他告诉记者,在大学里,总有一些学生甚至学生家长向老师抱怨工作难找。而在调研时,丁光宏也听到有不少企业反映,自己的“庙”小,很多大学生看不上。         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主委、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也发现类似的情况。每年都有学生反映就业难,可仔细一问才发现,他们有些不是没有工作岗位,而是手里拿了几个录用通知,但因为这些岗位提供的待遇都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所以迟迟不作选择。”钱锋说,不少学生求职时都打听过“市场行情”,对自己期待的薪资待遇都有一个“预估”,“可他们往往忽视了,流传在外的一些就业案例往往是最成功的案例,可以设定为自己努力的目标,但是不能作为攀比的对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稳就业”。丁光宏注意到,近期,多个主管部门已出台了一揽子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比如,上海“随申码”也最新上线了“毕业生就业”应用,连结全市19.3万名应届毕业生和两万多家用人单位的六万余岗位。毕业生随时都能打开手机“随身办”,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招聘信息,并在“一网通办”完成从求职应聘到网上签约的全流程操作。         “在全社会都在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求解决方案时,毕业生和家长也应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丁光宏建议,“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和前两届的学长简单做比较;家长也要鼓励学生在求职时有更开阔的视野。在特殊的时期,就要有特殊的思想准备和特殊的办法。”         二、用人单位:请告别“打水漂”心态,逆周期招聘值得尝试         对每个企业来说,人才是关键。但受疫情影响,考虑到用工成本,不少纷纷减招。由此,毕业生就业压力更大。这个结,该怎么解?         “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眼下可以适当加大人才储备,企业要树立我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破除‘我培养的大学生只能我自己用’的那道心理上的坎。”全国人大代表张永明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是山东东岳化工集团公司研究院的首席科学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张永明认为,企业要主动跨前一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事实上,如今的一些不少企业明明可以提供更多岗位需求,但却总说自己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这是为什么?张永明给出的答案是:因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不是成熟人才,企业要耐心培养上好几年才能用。“招聘进来的新大学生作为储备人才,很多企业积极性不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才储备意味着人力资源开支增加,另一方面则是企业担心,好不容易培养成熟的人才一旦跳槽,前期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也“打水漂”。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5月21日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接受记者提问时呼吁:当前,复产复工正在快速推进,经济运行正在恢复正常,用人单位利用这个时间点,逆周期招聘,提前储备人才,有针对性地投放更多就业岗位,为单位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他直言,“用人单位在这个时候招到的大学生,会更优秀一些。”         张永明建议,政府则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比如鼓励用人单位和高校联手进行就业后培训,增加用人单位的人才储备积极性。         三、高校:请告别“大而全”的心态,人才培养要接地气         破除大学生的就业难,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作出变革,尤其是要迈过一味追求“大而全”的那道“坎”,强化特色办学,为学生的就业后深造持续提供支持。         钱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随着一流大学建设的推进,许多原本的特色型大学相继走上综合性发展之路,这导致一些原本的特色大学与地方产业对接不够,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匹配度降低。         “其实,特色型高校很多都是为满足国家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而成长起来的,大部分都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钱锋说,当下要重视高水平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工程科技人才与应用人才的培养,以及应用型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支持,这既助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这也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

【就业政策】什么是特岗计划?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是由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特设岗位教师的工资性支出,通过公开招募高校毕业生到西部“两基”攻坚县县以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特岗计划每年招收多少人?         以河南省为例,2021年河南省共招聘农村特岗教师18000名。招聘对象为:普通高校应、往届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应、往届专科毕业生;上述招聘对象均要求年龄在30周岁以下(1991年7月1日及以后出生)。 特岗计划有编制吗?         特岗教师将有3年的服务期限,3年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可以根据当地的情况纳入编制。特岗教师的档案、户口等管理工作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如果要在当地继续留任,将保证落实岗位,确保有编有岗。 特岗计划的薪资待遇         特岗教师聘任期间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标准,其他津贴补贴由设岗县(市)根据当地同等条件公办教师年收入水平和特岗教师年工资性补助水平综合确定。特岗教师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等方面与当地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对待。 特岗计划还有那些优待政策?         1、《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2年工作要点》(教师司函〔2022〕6号)“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推动各地破解中小学教职工供需和结构矛盾,加强编制保障。”“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随当地公务员工资待遇调整的联动机制。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规定。提高教龄津贴标准。推进地方落实经费保障责任,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教育支出更多用于提高教师待遇。”“落实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逐步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推进实施中西部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鼓励各地完善首席教师保障措施。支持艰苦边远地区改善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支持地方为教师建设、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         2、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通知》(教学函〔2021〕2号)文件精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等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项目服务期满、考核称职以上的考生,3年内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3、特岗教师服务期满后,享受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79号)及“三支一扶”规定有关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