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教学 /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

我院周波教授团队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近几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计算机技术领域中最为热门的科研课题之一,相应技术的发展也相当迅速。虚拟现实是一种人与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之间可自然交互的人机界面,其应用开发前景非常广阔,市场潜力不可估量。目前,它在航空航天、机械设计、科学计算、影视娱乐、化学医药和军事训练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初步的应用,而且很多应用是其他技术所无法替代的。作为一门交叉型学科,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在虚拟现实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日,我院周波教授团队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双向结构光三维扫描技术》工作。结构光三维扫描是将一系列已知图案投射到物体表面,物体表面的起伏引起图案变形,摄像机采集变形图案,根据视觉双目立体理论,恢复物体表面三维信息。结构光三维扫描主要用于对物体空间外形和结构进行光学测量,获得物体表面点的三维空间坐标,形成物体立体几何参数的数字化,主要应用于模具制造与工业设计(航天、汽车、家电),服装制鞋业,工艺美术(木雕、饰品、石雕、陶瓷),文物保护(立体数字博物馆、鉴定与复制),文化创意(古典家具、三维动画、3D 游戏建模),医学与美容(医学仿生、整形美容、牙齿矫正的模拟与评价)等领域,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无人驾驶、智慧工厂、虚拟/增强现实等方向也可用于水下目标探测和人工结构物的精确测量。

大数据专业《数据可视化原理与应用》课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项目申请的章节划分,课程组负责人高华玲老师组织课程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并编辑完成本课程的相关ppt课件的制作和课程思维导图的绘制,以及部分章节的课程录制工作。         一、具体章节安排有部分调整:         经过课程组讨论决定修改的新版本的课程内容安排如下:         总章节数量从原来的5章19个小节,改变为8章33个小节。本次修改丰富了本课程的体系内容,使前端数据可视化图表编程技术有个全面的囊括,课程难度有了一定的增加。以上分析表示,在后期的课程内容讲解过程中,注意简单明了,适当降低每一章节的课程难度。在与实践相结合的章节的讲解中要注重与案例代码相结合,讲清楚代码中的重难点与注意事项。针对不同图表数据均会有不同的要求,在图表讲解过程中要注重比较其数据的不同,以及图表的代表性程序配置。         二、关于ppt的制作说明         本课程是一门可视化方向的核心课程,在下学期(2022-2023-1学期)计划使用本次课程规划的课程体系完成授课。在此前,可视化课程是分为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完成的,分别为《可视化编程》和《可视化技术及应用》,两门课程的内容都是基于js的技术的前端可视化课程,其中《可视化编程》主讲内容是ECharts.js的可视化编程,是百度开发的商业级数据图表库,是纯javascript的图表库,其在国内可视化领域使用广泛,备受欢迎。《可视化技术及应用》主讲内容是D3.js的可视化技术,其绘图方式是偏函数式编程的方式,较ECharts绘图更加灵活,涉及底层的知识较多,学习难度较大。鉴于以上的分析,将新的合并课程的课程内容重新组织,形成现有的课程体系。         1)课件的编写任务基本完成,课件基本模板如下:         2)以ppt课件的备注的形式,添加每张ppt的讲稿,为课程的上镜录制做好充分的准备。         3)利用小型软件GifCam.exe制作可视化动态效果图,突出课件的可视化动态展示的效果,使ppt课件‘活’起来。         三、制作完成本课程的课程知识图谱的制作         目前课程知识图谱以课程的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后期将课程的知识图谱进行细致的展开,制作成完整的关系数据,然后导入到知识图谱的存储数据库中(使用图数据库Neo4J完成),进行知识图谱的展示。此处可进一步申请项目完成关于本课程甚至几门计算机类课程知识的智能搜索网站,这个网站正是基于课程知识图谱绘制基础上完成的。         1)课程知识图谱,此处仅展示标题层面的课程图谱截图,全部知识的详细内容的图谱,鉴于图片过大,不在此报告中展示。如需要可咨询课程组组长。         2)课程能力图谱         四、本课程组进一步时间规划         目前已完成大部分ppt课件的制作,其讲稿内容完成接近一半,主要是讲稿部分制作速度稍慢。近期需加快进度。根据目前完成的进度指定下一步完成计划:         1)6月中旬至8月底集中精力录制课程。         2)9月份为课程视频的后期制作和配套资源的整理工作。

我院大数据专业顺利通过2022年度新办本科专业评估

        根据《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新办本科专业评估工作情况的通告》(琼教高〔2022〕62号),经过专家评估专家委员会审议、省教育厅审定,我校2018年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简称大数据)专业顺利通过评估。         学校对评估工作高度重视、提前启动、谋划部署、积极推进。学院在全面总结和分析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认真理解指标内涵,准确把握指标体系,加大专业建设力度,切实做好自评自建工作。学校、学院专门召开了工作布置会、协调会,分管领导多次带领教务处深入学院积极推进,确保评估工作顺利进行。         本专业坚持“立足海南,辐射粤港澳区域,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的服务定位,培养“技术++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1)借助海南省全面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契机,与吉利集团、科大讯飞等企业构建“五位一体化”新工科育人模式;         2)形成了以大数据分析、可视化核心能力为目标,以大数据技术和地域特色为特长,以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协调发展为导向的“3-1-3-X”课程体系特色;         3)积极营造“全景式教学”环境,让学生浸入工程化项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加强了学生的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断扩大和深化学生参与科研课题、生产实践、课外实习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高校绿色计算大赛”、“泛珠三角大学生计算机作品赛”、“全国高校计算机能力挑战赛 ”等国家和省各类科技竞赛,取得丰硕成果。         今后,学校、学院及系部将继续以迎接海南省双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理念,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心地位,推动我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持续全面提升。

智能引领创新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大会线上会议

第五届亚洲人工智能技术大会于2021年10月30日在海南海口举办,此次大会为有关人工智能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相关专业教师参与线上会议,对人工智能话题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潘纲教授介绍了脑机混合智能的报告,报告初介绍了脑机混合智能的使用手段、发展历程以及其主要科学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充分体现了脑机混合智能是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这一特点。然后,通过重建视觉、感觉增强、行为增强等方面对老鼠、猴子、人进行实验,逐个实验的成功应用也体现了脑机混合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和作用。报告结束后进入提问环节,广大学者积极踊跃举手提问,利用此次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潘纲教授互相交流。 人工智能也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人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也会为人类在环境、能源、医疗等方面带来一些机遇和挑战,如何利用好这个机遇和挑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一件事。人工智能既可以推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可以引领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希望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学子们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和进步献一份力! 编辑:石雪冰 摄影:陈文博,王泉霖 责编:吴高佳,卢颖萍

我院领导及教师赴重庆广域铭岛数字科技公司调研

3月19日,在我校执行校长刘开南教授的带领下,我院执行院长杨涛教授、院长助理刘小飞副教授、大数据专业主任周显春副教授,前往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进行调研。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于2020年9月正式落户两江新区,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两江新区合作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致力于建设一个以网络为基础、以平台为核心、以高安全保障体系为支撑的,跨行业、跨领域、多场景综合服务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广域铭岛工业互联网平台纵深包括边缘层、IaaS层、PaaS层、IOT、大数据、SaaS层、安全体系以及超前技术应用的开发和集成,横向致力于探索跨行业、跨领域的融通发展,以及在新场景下所形成的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催生从消费领域到制造领域,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扩张的新业态,助力吉利集团公司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通过调研组与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对工业互联网技术进行了交流后一致认为:工业互联网最主要解决大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在工业发展新时期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存在基础弱、信息孤岛、市场与技术分隔、有战略无路径问题,需要完成三个转变: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要素的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企业生产工程,工业产品(消费品)智能化;探讨了在新场景下如何构建智能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服务化延伸五种新模式,为进一步相关项目落地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双方还对彼此关心的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课题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图1在广域铭岛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座谈 我们相信,工业互联网的兴起将深度推进三亚学院与吉利的产教融合,实现跨学科筹建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的图景,建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依托产业学院建设这个新平台,激发学院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上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