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科研 / 科技前沿
科技前沿

大数据时代的产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当今世界,经济增长迅速,人类存储信息量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更是增长迅猛。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 那么,大数据是什么?只是大量数据吗?不,大数据不只是大量的数据,还涵盖了处理数据的速度、数据的阶段和准确性及数据的复杂性等。某种程度上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大数据技术就是从各种各样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而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就是瞄准社会各领域对大数据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的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基础为计算机知识,教授核心为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框架、大数据预处理与计算、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大数据预测与人工智能、数据可视化。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信息科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等知识,熟练掌握大数据采集、预处理、存储、分析及应用等核心技术,具有大数据思维,能够承担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等单位与数据密切相关的有关系统分析、设计及应用工作,具有大数据系统相关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导致数据分析人才稀缺,在这方面选择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本专业培养的重点就在于数据的爬取及分析,熟练掌握专业技术的人才可朝数据分析师、可视化工程师、大数据运维工程师等方向发展,而当下正缺乏此类方向的人才。 编辑:黄皓琛

“数无界,云之巅”——步入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技术点燃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如同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能够让我们观测微生物,大数据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何为大数据?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大数据有五大特点,即大量、高速、多样、低价值密度、真实性,其适用领域也很广泛,人工智能、BI、工业4.0、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领域均有应用。它并没有统计学的抽样方法,只是观察和追踪发生的事情。大数据的用法倾向于预测分析、用户行为分析或某些其他高级数据分析方法的使用。 大数据分三种类型:结构化的数据、非结构化的数据与半结构化的数据。其趋势分为:数据的资源化、与云计算的深度结合、科学理论的突破、数据科学和数据联盟的成立、数据泄露泛滥、数据管理成为核心竞争力、数据质量是BI(商业智能)成功的关键、数据生态系统复合化程度加强。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达,信息流通,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生活也越来越方便,大数据便是这个高科技时代的产物。大数据的出现,使得通过数据分析获得知识、商机和社会服务的能力从以往局限于少数象牙塔之中的学术精英圈子扩大到了普通的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门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数据的容错率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但正如维克托所强调的,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从对于因果关系的追求中解脱出来,转而将注意力放在相关关系的发现和使用上。大数据之所以可能成为一个“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可以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八面出击,处处结果的社会运动,而不仅仅是少数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 大数据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人类的作用依然无法被完全替代。大数据为我们提供的不是最终答案,而是参考答案,帮助是暂时的,而更好的方法和答案还在不久的未来。 编辑:赵玉婷

以学生为基,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加强学科建设会议

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两点三十分,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全体教师于书新四号楼四楼会议室召开关于学院加强学科建设会议,本次会议由刘开南院长、杨涛院长、杨博雄院长、朱广君书记、刘小飞老师主持,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出席参与。 在本次大会中,杨涛院长提出,为加强学科建设,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的各位教师应在加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高自身科研实力,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随后,刘开南院长表示,要完成专硕申报最后的冲刺,学院教师团队的项目实践水平需要继续加强,未来学院会拥有更多更好的项目平台,教师团队需要跟学生一起,积极投身项目实践,将科研的理论结果落地、实现,注重学生基础的同时,教师团队同步进步,为专硕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秋来又重阳,情系桑榆晚。重阳节将至,刘开南院长对院内老党员、老教师臧辉如进行了表彰慰问并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表扬了其艰苦奋斗精神以及为学院做出的贡献。在会议的最后,杨博雄院长与负责专业学科建设的专业老师进行了分享交流。 本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为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今后的和谐发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编辑:黄依凡 摄影:张顺财

谭浩强先生在 2018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陈囯良院士 : 黄心渊会长、各位副会长: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参加研究会换届后的第一次大会。见到大家感到非常亲切。我在 2008年不再担任研究会会长,以后就很少参加研究会的活动了。今天很高兴见到了许多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有些是研究会早期的积极分子,为研究会的发展作了可贵的贡献;也看到了许多新朋友,他们是一批年富力强和年轻有为的一线教师,是我们研究会未来的希望。 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从 1984年成立到现在己经 34年了。我记得当年的主要发起人、而且后来一直在研究会担任领导工作的有:天津大学许镇宇教授、南开大学刘瑞挺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史济民教授,还有我。很可惜的是许镇宇教授、史济民教授、刘瑞挺教授以及一些早期的骨干先后离开了我们。我们不会忘记一切为研究会的发展作出过贡献的同志! 我们这代人过去了,我们这代人尽到了责任,打下了基础。现在,研究会的担子已经由相对年轻的老师担当起来了,我相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精力充沛,观念先进,善于学习,知识更新快,有丰富的第一线的教学实践经验,一定会做得比我们好,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他们,共同努力使研究会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 我想对研究会的建设谈一些体会和希望: 一、 继承传统,树立会风。 研究会成立三十多年,形成了一些优良的作风,主要是: (1)研究会历届的工作班子有很强的事业心,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创局面; (2)坚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外,只唯实”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人云亦云,有自己思考的结果。 (3)始终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的方向。准确定位,讲求实效。 (4) 勇于创新,努力开拓,不墨守成规,支持新生事物,扶植新生力量; (5) 体现群众组织的特点,不搞官本位,不论官位大小、职称高低、学校大小,年龄老少,在我们这里都是平等的,都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都得到尊重。研究会的领导大都是活跃在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对实际情况十分熟悉,不讲官话空话,带头实践,以身作则,说到做到。 (6)团结协作,以大局为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走到了一起,在这里大家互相尊重,虚心学习,大家反映在这里得到了许多在本校得不到的东西, 互相的关系甚至比本校的同事更密切,更真诚, 大家亲切无间,真诚相待。在一些单位中常出现的分帮分派,互不服气,甚至争权争利等庸俗作风,在我们这里没有市场。大家反映,研究会的风是正的,气氛是和谐的。 这种优良作风是长期来积累和沉淀的,已经成为研究会的特色,来之不易, 希望大家珍惜,并发扬光大。 二、发挥优势,学术民主。 我们要自觉发挥研究会的优势,充分发挥研究会的作用。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是全国唯一的经民政部批准的专门研究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的全国性学术团体。 研究会不是行政机构,不采用行政手段进行工作。没有权,没有钱,没有编制,是“三无”。但是群众团体人气旺,有生气,贴地气,没有官气。 研究会活动的特点是:群众性、学术性、民主性。没有固定框框,没有人勉强你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说的对,有人听,有人学,说得不对,大家可以争鸣切磋,引发深入思考。所有意见都只供参考,不强加于人。 学术团体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良好平台,有利于活跃学术空气,发扬学术民主,集思广益,同时能沟通上下,有助于领导部门民主决策和科学决 策。 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创新,要真正做到创新,必须活跃思想,提倡思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术团体在这方面有很大优势。我们在学术上始终提倡多言堂,不搞一言堂。 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呜,推陈出新,不拘一格。现在研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单位和会议比较多,这是好现象,大家从不同角度研讨,各自发挥优势,取长䃼短,可以使我们认识问题更加全面和深入。 我觉得,在学术讨论和交流中应该提倡思考与包容。许多事情,往往不是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定位不同, 观察分析问题往往会有一些不同,谁都不可能是绝对真理。需要从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去弊扬利,尤其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学术问题不能采用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真理有时在少数人手 里,上级不一定比下级高明。 有不同意见甚至争论是好事,可以使问题更深入。表面上百分之百的一致并不一定是好事,可能掩盖了矛盾。学术问题不能由行政领导来作结论和判定是非,而应当由实践来检验是否正确,允许在一段时间内各有不同见解,互相尊重,求同存异,最后实践会给出答案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发展。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不能机械照搬,应当提倡大家根据本校的情况创造出自己的方案。只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好方案。 研究会是交流经验的平台,研讨教学理念的场合,人才成长的孵化器。研究会为大家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很多老师开始就是从研究会的舞台上初露头角,开展工作,展示风采,被人所知,逐步成熟,最终成为大家熟知的专家,有些被教育部聘选入了教指委。应该说,从研究会涌现了不少人才。 三、 准确定位,区别对待。 什么是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认识。我体会是两点: 第一,计算机基础教育是指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全部计算机教育,不应当把研 究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二年级的两三门课,应该全面研究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 计算机方面的要求,以及在四年中应进行的计算机教育。第二,对非计算机专业 的教育实质上是计算机应用的教育,要着眼于将来应用的需要,而不应当是学科 型的纯理论的教育。要研究怎样把他们培养成各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 我觉得,我们老师的任务,一是教学,二是研究,研究带规律性的东西。参加研究会的有三类学校: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和高职高专。它们办学类型不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是不同的,教师水平和学生基础也差别很大。不能用一个标准、一个方案、一个指挥棒。 近年来,国家很重视高职教育,专门针对高职高专的特点提出一系列的指导思想,最近又要发布高职 20条,我们研究会的高职高专专业委员会工作也很有成效,深入研究了高职教育的特点。多年来,从高职学校成长了一批专家,和一些熟悉高职特点的本科专家相结合,形成高职的研究队伍,制定了针对高职高专的教学方案(即蓝皮书),改变了由本科院校来制定高职方案的情况。 在本科教育中,我觉得最需要指导和帮助的是占大多数的应用型大学。无论从学校数目还是学生数目,它们都占大多数。但是我们对它的研究不够。有的一般学校盲目照搬研究型大学的做法,效果并不好。现在许多学校在研究建设地方型、应用型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在21世纪初在全国首先提出:“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始终坚守“立足北京,融入北京,服务北京, 发展北京”的办学方向。最近又进一步提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北京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找准位置,面向应用,学以致用,服务北京,强调培养应用能力。值得地方型高校借鉴。建议研究会组织有关学校认真研究应用型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四、抓住机遇,再创辉煌。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新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要求我们的观念和教学有大的变化,教育部近期连续发了一些重要的文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大胆苹新。尤其是提出“新工科”的研究与建设,我觉得是有战略意义的。新工科体现了新理念、新体系、新模式、新结构、新质量。新工科要求学校培养出与新工业革命相适应的新工科人才。学校要从学科导向转向产业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义融合。我觉得,“新工科”实际上体现了更高层次的面向应用。教育部最近又提出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这是对传统教育的一个挑战。 我觉得我们有些学校有一个毛病,脱离社会太远,往往关起门来就教育论教育,只关心自己这门课。教师不关心国民经济建设,不了解科技发展,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有的研究教学的学术会议脱离社会需求,空对空。我们计算机基础教育同样不能脱离社会需要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自娱自乐。 现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我们要深入研究在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定位,重新规划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应该说,这是我们研究会发展和发挥作用的大好机遇。以前研究会多次组织了教学交流,编写出版了多个版本的蓝皮书,起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现在迫切需要拿出既先进又可行的新的方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希望各高校能创造新的经验。相信在这次会议上,会有新的分析、布署和交流。 五、不忘初心,设立基金。 从 1978 年我从事计算机普及和计算机教学以来,至今已整整 40 年了。我把后半生奉献绐了我国的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想当初,这个工作是不被重视的,甚至是被人瞧不起的。有人认为有水平的搞专业,没水平的搞非专业;有水平的搞科研,没水平的搞普及。我们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从事这一事业的。当时在全国除了极少数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以外,99% 的中国人都是计算机盲,连大学也在培养一批又一批计算机盲的毕业生。一批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走到了一起,发起成立全囯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推动在全体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教育。义无反顾、不畏非议,开拓局面。到今天局面已完全改观了。任何工作都可以做得平庸无奇,任何工作也都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关键看你怎么干。有人把计算机基础教育当作兴趣,有人把它当作任务,有人把它当作责任,我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愿意把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献给这个平凡而重要的事业。曾有一位记者问我:为什么几十年坚持从事计算机普及这一平凡工作?图的是什么?我脱口而出回答:社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看到千百万人进入计算机应用领域,心里感到最大的愉快。后来中央电視台播了我这段话,受到大家的赞扬和支持。 我很感谢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全囯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老师们,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和我们共同奋斗,全力支持和参加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我真心希望后继有人,后来居上。为了鼓励和支持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我拿出浩强工作室的全部稿酬收入和《C 程人序设计》的稿费共 100 万元,在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设立了“谭浩强计算机教育基金”。奖励两部分人:一是全国高校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老师;二是清华大学在计算机学习和应用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由我们研究会制定对教师的奖励条例以及评选获奖老师。今天启动,以后每年评选一次,每次奖励几位教师 ,由研究会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形成制度,造成誉论,表示大家对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秀老师的敬意。 我知道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希望研究会和全国各高校、出版社以及企业、社会人士都能参加进来,集腋成裘,把它做大做强,通过它体现研究会的一种精神:对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贡献的人,应当得到人们的鼓励和尊重。希望下一代做得比我们更好,希望有更多的人投身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和计算机普及这个有意义的工作,共同为振兴中国的计算机事业而贡献力量。 祝大会成功! 谭浩强 2018年11月9日

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

11月9日,“合作共享·融合创新”计算机基础教育高峰论坛暨2018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学术年会在三亚学院成功举办。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荣誉会长谭浩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国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院长黄心渊,三亚市副市长谢庆林,三亚学院校长陆丹等出席论坛开幕式。 本次论坛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三亚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数据科学专业委员会承办。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180余所高校的4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会。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是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专门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全国一级学术团体,是全国计算机教育的重要交流平台。本次会议是新理事会成立后的首次会议,主题为“合作共享·融合创新”,旨在打造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合作平台、优秀成果展示平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企业协同育人,凝聚产业前沿科技需求,融入基础教学,引领全国计算机基础教学方向。 开幕式上,三亚市副市长谢庆林致辞,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本次论坛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用三个“呼唤”同与会专家分享了三亚市在产业、人才和教育方面的情况。他表示,三亚亟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亟待引进和培养大批高新技术人才,亟待培养更多基础宽、层次高的人才。“一支柱两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是三亚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布局,高新技术产业是聚焦发展的重点。谢庆林表示,三亚学院每年为三亚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基础人才保障,得到很多用人单位的好评,期望三亚学院与会专家开展更多合作,为全面推进全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亚学院陆丹校长对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深刻阐释了计算机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他表示,在人工智能大潮朝发夕至的时代,现代社会无时无刻不深感计算机科学的力量,力量强大且进步迅疾。本次会议聚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新工科、双一流等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影响,高瞻远瞩。三亚学院紧跟潮流,重视“产学研用协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式,不断夯实基础学科的系统性建构和人才培养的完整性。期望与会专家为计算机高等教育贡献新思维和新智慧。 作为我国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之一,谭浩强教授在计算机教育领域声誉卓著。他表示,研究会是交流经验的平台、研讨教育理念的场合、人才成长的孵化器,要始终坚持计算机基础教育面向应用的准确定位,坚持非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计算机教育,勇于创新,努力开拓。教育部“新工科”建设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行动,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学科导向,讲求实效,深度研究。 活动现场,谭浩强先生捐赠100万,正式启动“谭浩强计算机教育基金”。该基金主要用于奖励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鼓励计算机教学中先进典范,促进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首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国良作题为《并行计算课程发展史》的首场论坛主题报告,作为全国教学名师中第一个院士、院士中第一个全国教学名师,陈国良院士是中国非数值并行算法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具有重要影响和地位。他所率先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是中国并行算法研究、环境科学与工程计算软件等的科研与教学基地。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务院特殊津贴、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做了《大数据背景下的计算机教育》的主题报告,周教授从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改变世界、数字经济的诞生、数据是新动能 、计算机科学教育等内容,阐述了计算机科学教育的本质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有改变世界的勇气,在新工科探索方面,周教授提出要精简计算机课程,加强数学训练,注重应用和设计思维训练。 会长黄心渊教授以《继承发展服务会员》为主题,做了研究会年度总结报告,以开放与包容,继承与创新等主要工作,通报了第九届研究会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绩;以服务与规范为重点,部署了2019年度主要工作,在最后展望了研究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期望。 本届论坛共有北京教学名师,北京理工大学李凤霞教授的《教育技术推动下的课程建设新形态》,数据科学专委会主任刘开南教授《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新常态》等10个主题报告和数据科学等5场专委会主题会议,围绕“双一流”、新工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进行探讨。 本次论坛是全国计算机学术界的大事,也是三亚学院以高校力量迎合海南自贸区发展,让全国计算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士更了解海南、了解三亚,用信息科技做更多有益于推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事。通过本次论坛, 加强了与全国高校和行业更多元合作,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工科在计算机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推动海南省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

‘智’时代,‘慧’生活---我院教师在三亚市全国科普日开展讲座

10月6日,三亚市图书馆联合三亚市科学技术协会、三亚学院开展科技工作者科学传播行动——"‘智’时代,‘慧’生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科普讲座,邀请三亚学院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院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刘开南主讲,吸引了许多科学爱好者到场听讲,其中不少亲子家庭前来参加,与嘉宾踊跃互动。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广泛应用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讲座中,刘开南从三个苹果的故事入题,对“图灵测试”概念的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及学科社会的进化与发展详细介绍了每个概念,在大数据的计算介绍到人工智能、互联网、到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事例生动的演示和说明,吸引了在场听众对智能化技术的产生浓厚兴趣。随后,在互动环节刘开南耐心地解答读者的提问,现场氛围热烈。一位老年读者在听完讲座后表示,即使是中老年人,也能深刻地感受智能惠及生活的作用,体会到智能化的普及和带给人们生活的便利。   此次讲座是市图书馆与三亚科协围绕“全国科普日”主题开展的第二场讲座活动,通过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广大群众普及推广科学知识。 新闻链接:市图书馆举办科普知识讲座——“‘智’时代,‘慧’生活”